咖啡的故事③

发布时间:2025-05-20 18:23  浏览量:1

在上海,咖啡香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调味剂,更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桥梁。他们凭借着专业的技能和积极的心态,在咖啡师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在助残就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技能培训+创业扶持:

从“学员”到“创业者”的蜕变

在长宁区IBP尚品都汇,残疾人创业者俞伟经营的“ONE LIFE咖啡・鲜花・生活馆”每日飘出阵阵香气。俞伟是一名听障人士,在区残联的扶持下完成了从咖啡学员到店主的转变——通过系统的咖啡制作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又在创业竞赛中凭借项目创意获得人社局资助,最终在残联协调下以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图为残疾人咖啡师制作的咖啡。梦工坊咖啡吧供图

“我们策划并举办了残疾人创益集市、公益快闪活动等,让更多人能关注到这一创业项目,为门店有效‘引流’,从而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长宁区残联劳服所副所长徐成恺表示,将与联建单位共同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市场化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共同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事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上海累计培训残疾人2.19万人次,其中咖啡师培训是最热门的选项之一。

“一方面,上海是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整个市场需求量就很大。”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另一方面,不少残疾人本身就对做咖啡感兴趣,且通过培训后技能提升快,好上手。”

社区融入+有效实训:

让残疾人咖啡师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杨浦区大桥街道慈善咖吧,首席咖啡师陈露蕾用熟练的拉花技艺赢得顾客点赞。这家公益咖吧将5%的营业额捐赠给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机构,助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同时,咖吧全力打造残疾人咖啡师公共实训基地,让更多残疾人通过“理论+实战”提升就业竞争力。

梦工坊咖啡吧的咖啡师正在拉花。梦工坊咖啡吧供图

梦工坊咖啡吧,上海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也是特殊教育的融合之家。在这里,时光会过得“有点慢”——服务员工作的节奏和速度,总是“慢一拍”。

“我们的咖啡师需要比普通人努力千百倍才能达到一样的水准,普通人培训几个月,而他们可能需要3年。”梦工坊咖啡吧店长小朱告诉记者,这里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助力他们融入社会,通过集中实训,助力学员从基础操作迈向职业咖啡师水准。“虽然我们的出杯率不快,但是来这里的顾客都特别有耐心,从不催促。”

“Goose故事咖啡”则将咖啡吧与城市书房、非遗展示结合,让社区居民在消费中了解残疾人故事,在消除偏见的同时,创造更包容的就业环境。

“根据我们的跟踪反馈来看,残疾人咖啡师用工后更为稳定,比较忠于岗位。”在助力就业的过程中,市就服中心工作人员发现,由于听不见、看不见等先天“劣势”原因,更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做咖啡。“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企业、机构可以给到他们更多机会。”

创新举措+科技赋能:

构建无障碍就业生态圈

在熊爪咖啡门店,听力残疾人咖啡师手腕上的电子手环成为“无声的订单助手”,客人到门店扫码点餐下单或者远程点外卖后,咖啡师的手腕就会感受到手环的震动。

图为残疾人咖啡师。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为解决听力残疾人与中老年顾客沟通问题,益杯咖啡购置了电子写字板,确保顾客与咖啡师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无障碍交流”。

星巴克则在手语门店配备了特殊的点单系统,其中包括由微软专为星巴克研发的智能语音助手。系统能将语音信息转为文字,让听力残疾人咖啡师看到。听力残疾人咖啡师也能通过设备以语音的形式对顾客的点单进一步询问。

由盲人兄弟担任咖啡师的“种子店”是上海首家盲人就业创业的咖啡店,也是“熊爪”咖啡继录用聋人咖啡师后的再次尝试。为了方便兄弟俩的便捷运营,通过技术能力让他们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来快速、准确核销线上订单。盲人兄弟还是自己小店的老板,两人分别持股5%,这种模式也为其他残疾人就业创业带去了信心。

无独有偶,上海兴业太古汇“看不见”的咖啡店,由6位视力障碍人士参与经营,健全人“在黑暗中享用咖啡”,用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

这些温暖的细节创新背后,是企业为残疾人咖啡师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所给予的岗位适配措施。

从技能培训到创业孵化,从社区融入到科技适配,上海正以咖啡为媒,为残疾人铺就一条“技能有提升、就业有尊严、发展有空间”的成长之路。一杯杯香浓的咖啡背后,不仅是职业价值的实现,更是社会残健融合的美好图景。

头图为梦工坊咖啡吧的咖啡师。梦工坊咖啡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