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调查230名热死的人,吃惊发现:他们有这些共同点!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2  浏览量:2

本文205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月的一天,湖南的一位快递小哥在送完最后一个件之后晕倒在小区门口,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当天的气温高达39℃,地表温度接近60℃。而他,是那一周该市第5位因高温中暑死亡的市民。

类似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统计,仅2022年,全国因高温中暑死亡的直接报告病例就超过230人,而这只是“确认中暑死亡”的人群,还有更多人因高温引发基础疾病恶化,虽未统计在内,但同样失去了生命。

那么,这些热死的人有没有什么共性?有没有什么征兆是可以提前识别的?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中暑死亡人群的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对这230名死亡病例的调查,发现了几个令人震惊的共同点——

很多人以为,热死的人主要是老人,但数据并不是这样。

研究数据显示,这230人中,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中年人占比达到了63%,其中大多数是户外劳动者或体力工作者。

为什么不是老人最危险?

因为老年人往往在家,有空调、有家人照看。而这些中年人,白天在超过40℃的高温下工作,喝水少、穿戴不当、缺乏休息,几乎没有任何防护。他们以为自己够“抗晒”,但实际上身体早已超负荷。

而且,这类人群还常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但因为工作原因并没有规律服药,一旦高温诱发急性并发症,死亡风险会骤然上升

很多人觉得中暑是瞬间发生的,其实不然。

研究团队发现,92%的中暑死亡者在死亡前1–2天,身体就已经出现了异常变化,但他们自己没有重视,或者压根不知道那些症状意味着什么。

最常见的几个信号包括:

持续乏力、头昏,甚至打瞌睡:不是没睡好,而是核心体温已经开始升高。

恶心、呕吐、胃口差:消化道最先受影响,是热射病早期的典型表现。

皮肤干热却不出汗:很多人以为出汗是危险信号,其实真正危险的是“不出汗”,说明身体的散热机制已经失效。

走路不稳,说话含糊:这是神经系统已经受到高温损伤的表现,必须立刻就医,否则会进入昏迷状态。

以上这些症状一旦出现,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的小毛病,而是“死神敲门”的提醒

这230名死亡者中,超过七成的人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病。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血管扩张、心跳加快、出汗脱水,血液会变得更黏稠,心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急剧上升

比如一个有冠心病的人,在40℃的天气里搬货、跑外卖,心脏本来就供血不足,再加上脱水和高负荷,很容易诱发心梗或心律失常

还有人平时血糖控制不好,高温下饮食紊乱、不按时吃药,低血糖或高血糖昏迷的几率也会大幅上升

所以,热死的人其实大多不是因为“热”本身,而是因为热诱发了潜在疾病的急性恶化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中暑不一定发生在室外

研究显示,这230名热死者中,有19例是在家中死亡的。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住在老旧小区,家中没有空调或风扇;

长时间关闭门窗,屋内通风极差;

多为独居老人,无人照料;

中暑症状出现后未及时求助。

这种情况在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的区域最为常见。

有些顶楼住户晚上室温可达38℃以上,如果人体无法通过出汗散热,体温持续升高,最终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所以,对于独居老人、行动不便者,如果居住条件差,一定要定期上门探视,不要等他们“喊救命”,因为中暑一旦发展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以上

很多文章告诉你:“多喝水、少出门、穿浅色衣服”就能防中暑。其实,这些建议不够具体,也不足以保命

真正有效的防护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户外工作者要强制休息:每连续作业1小时,必须休息10–15分钟,进入阴凉或空调环境,哪怕只是进便利店吹一下冷气。

不是口渴才喝水,而是定时喝水:每30分钟喝一杯水,不要等口渴。

补盐比补水更重要:大量出汗后,仅补水会稀释体液中的钠离子,容易引发低钠血症,建议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

穿戴合适的防晒装备:浅色宽松衣服、遮阳帽、冰袖、冷感毛巾必不可少。

出现任何中暑前兆症状,立刻撤离高温环境,不要硬撑

特别提醒: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当气温达到40℃以上时,用人单位必须停止室外作业。如果你是户外工作者,遇到高温天气一定要主动维权。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热射病防治指南(试行)》2023年版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5期:高温中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与公共卫生科专家组口述访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