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蒋光鼐将军故居,尺地寸草不得放弃,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发布时间:2025-08-11 21:36  浏览量:3

说起广东东莞虎门镇,想必大家肌肉记忆一定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对的。但是,它还是抗日名将蒋光鼐的故乡,南栅三蒋村还有蒋光鼐将军故居。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广东东莞虎门人,祖父蒋理祥,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父亲蒋子敏,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母亲郑夫人亦广东东莞人,出身世家。

蒋光鼐就是在虎门的祖屋出生,并在此度过他的少年时光。

1903年11月18日,他的母亲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

在他母亲去世10天后,他的父亲蒋子敏也在京因病去世。

这一年蒋光鼐15岁。

后来蒋光鼐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与陈铭枢是同期同学,两人一生的深厚友谊,就是在这里开始。

也是经陈铭枢同学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一生追随革命,战功显赫。

在此特别介绍一下,北伐初时李济深将军是第四军军长,该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该师第28团的团长蔡廷锴。

从北伐到抗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三人始终都是关系亲密的上下级和战友,后来成了粤系三大分支之一的十九路军的掌门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陈铭枢被任命为新的京沪卫戍总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到任后,就顺理成章的把自己的看家部队调了过来。

十九路军,就在这样进驻上海。

并在1935年的淞沪抗战中,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在国家的抗战史上大放异彩。

现在回想,幸好驻扎在这里的,是这支有血性的粤军;更幸好,担任这支部队各级主官,是一大批勇于为捍卫民族尊严而战,努力尽到军人本分的粤籍将领。

蒋光鼐、蔡廷锴与戴戟三人联名向全国各界发出抗日通电:“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似乎言犹在耳。

蒋光鼐的19路军和之后到达增援的张治中第5军,共计4万余人,他们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与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历时33天,

激战100多次,日军伤亡10254人。

似乎还历历在目。

因此,三位将军都获颁国民政府军人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后蒋光鼐将军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

将军于1967年辞世,享年79岁。

1997年,由八宝山迁葬至广州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陵园。同时迁葬的,还有蔡廷锴和戴戟两位将军,他们和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长眠在一起。

这天我们来到虎门镇南栅三蒋村的蒋光鼐故居。

故居最早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由蒋光鼐祖父蒋理祥所建,后废置。

因其广植荔枝得名,荔荫园。

1930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洋别墅式楼房,即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居。

立于故居门楼外,只见院落由红墙围护,石砌门楼,疏瓦翘檐,石匾楷书:“荔荫园”,门联题为:“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

门联挺有意思的,隐藏了诸葛“卧龙”和吕安“凡鸟”的典故。

门楼左右两边分别挂着国家级、市级和省级文保单位等牌匾。

故居的庭院里,荔枝树、龙眼树、芒果树等岭南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平添了生机与活力。

跨入门楼,便看到这座西洋建筑风格的二层别墅式楼房,一层入口设有外廊及台阶,一、二层都有外阳台,巨大的廊柱特别引人注目,廊柱仿西方爱奥尼柱头装饰,正面楼顶题写有“红荔山房”。

花岗岩石砌台阶,石雕栏杆精致,前廊后室,内建一厅两厢,一式二层。

走进大厅,一层已辟为展馆,介绍蒋光鼐将军的生平事迹,大厅内设有将军的塑像,目光坚毅。

二楼部分房间陈列,展现将军居住时的情景,特别简朴。

故居后的三台山麓有一考妣碑,是蒋光鼐将军父母墓。

沿着三台山公园山麓阶梯而上,两旁绿树成荫,高耸的考妣碑由花岗岩砌就,左侧墓志铭是前清进士张其淦为蒋父撰,右侧墓志铭是民国元老胡汉民先生为蒋母书。

离考妣碑不远处有一座六角亭,名曰“光鲁亭”,亭顶为蓝色琉璃瓦,檐下悬挂“光鲁亭”石匾,是蒋光鼐将军纪念其弟蒋光鲁而建的。

蒋光鲁原为十九路军属下一位团长,人称“骁将”,1929年十九路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冯、阎联军作战中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