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双百”目标超额提前完成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

发布时间:2025-08-11 22:58  浏览量:2

近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建设成果重磅发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介绍,2023年北京提出“双百工程”的建设目标,指出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建设目标,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双百目标”都已经超额提前完成。

他表示,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今年上半年又出现了40%的新增长。产业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产品体系

形成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

姜广智介绍,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种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人形机器人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星动纪元等公司的产品具备一流的复杂环境通行能力、泛化任务直驱能力,天循智能、银河通用、星海图等公司的产品则具备国际一流的精细任务泛化操作能力。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公司的产品在抗冲击性、高动态性等方面全国领先。天工、盖博特等一批明星产品和慧思开物、GraspVLA等具身智能模型具备国际竞争力。

协作机器人方面,遨博研制的IS系列高性能协作机器人,工作速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分别提高了30%和20%,性能指标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落实科技研制的XMate系列协作机器人,可以实现2000余项动力学参数建模,其动力学前馈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疗机器人方面,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了一机多适应症,并通过5G技术实现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

场景应用

产品在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

姜广智进一步指出,通过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北京发挥超大城市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的力度,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

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打造了机器人公园,形成包含生态巡护、消杀、水面清洁、路面清扫等六款机器人公园应用解决方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在市属公园和园博园推广应用104台。

此外,目前北京市探索机器人课堂,初步形成包括课堂学伴、老师助教、课间玩伴和物品运送四类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先后在14所中小学部署了38台机器人。“我们推广了机器人美食,形成了包括拉花咖啡机器人、智能牵引机器人和炒菜机器人等10余款产品的解决方案。丰富了机器人的交流平台,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创造了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即将开幕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创人形机器人综合竞技的先河。机器人大世界2.0、机器人4S店等平台陆续点亮升级,持续保持我市机器人场景活力和产业热度。”姜广智表示。

未来发展

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姜广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机带动能力。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通用具身智能水平。将率先建设人形机器人整机中试验证平台,解决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等量产关键问题,推动形成人形机器人等产品高水平规模生产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安全可靠的创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加快全域场景开放。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并开放一批酒店、餐厅、街区等公共服务的全域场景,在关系民生的餐饮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积极用好机器人首试首用等产业政策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发展和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区域和功能布局,携手拼经济,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文/本报记者 温婧

·关注·

本市多个机器人创新平台加速技术突破

北京机器人产业稳居国内第一梯队,特别是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国内领先阵营。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北京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助推器。这几年,北京聚焦高质量具身数据这个行业发展核心痛点,启动建设开放共享的北京具身智能数据统筹服务平台,解决数据采集标准统一、异构数据集互联互通难题,服务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

针对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所面临的零部件标准化、装配工艺标准化等难题,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点,北京已经启动建设了北京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中试验证平台,发挥北京市智能制造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相关标准和关键技术探索。

北京在机器人领域的多个创新平台,正加速技术突破。在海淀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引育20余个医疗机器人项目,加速突破多自由度智能力控、5G远程手术体系、单孔蛇形臂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关键技术;在北京经开区,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长时稳定运控等机器人本体关键技术和长程思考、泛化执行、实时纠错反思等具身智能共性技术加速突破。

大会开幕式上,天工、天轶系列全新2.0产品矩阵亮相,展现了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全新进化,向全球观众实体化演绎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场景多本体、多任务协同工作能力,也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向规模化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3年以来,北京市已推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产品已经率先在特种危险作业、物流分拣、无人零售等场景批量应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正在向机器人打开大门。

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统筹/余美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