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贱民,却要做人,《浪浪山小妖怪》感动孙悟空,也感动了你我
发布时间:2025-08-12 19:09 浏览量:2
看到一个脑洞问题,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自称取经人,而不说是取经民。
妙啊!
首先取经人是固定术语,用取经民就很奇怪。
小猪妖它们本是假冒的草台班子,但它们被黄眉怪扔出雷音寺后,小猪妖却愤怒地说:
“你们这样侮辱取经人,小心我告诉如来。”
而后,小猪妖们决定要和黄眉怪决一死战,也在强调“我们是取经人”。
这不是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会信的荒诞情节。
而是因为取经人本身自带的光环,让小猪妖们有了英雄的色彩。
这个问题要追问的是,为何取经民不合乎用语习惯,而取经人却可以。
主要原因是,在古代,民自带被治理、低阶层的语义色彩。
在甲骨文中,民字形似被刺目的奴隶(也有幼苗说),本义就是指被统治的庶众。郑玄在《礼记》中称为“无知之礼”,暗示地位低下未开化。
在周代分封制中,民是底层中的底层。
古文典籍将等级链条写得清楚,“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此之谓“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民在十等之外,其职责是供养贵族体系。
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统治集团治理国家要节约财政开支,不要随意征用民力,要考虑到农时,不要耽误农事。
爱人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关怀与节制,而使民以时则强调合理利用民力,不可逾越农时,体现了一种权力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可以说,民通常被视为被统治的底层群体,有穷苦意味。
大量和民搭配的词汇,也暗示这一点。
比如指代社会下层的,有黎民、草民、庶民、贱民、贫民、流民、刍民......
比如指代职业身份的,有农民、渔民、牧民、匠民、矿民......
比如强调被统治的群体,有臣民、子民、岛民、藩民......
比如带有特定处境的,有灾民、难民、乞民、迁民、流民......
或许有网友说,那么网民呢?
网民是新词汇,反映民的现代语义。近代的文化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民的语义,民具备正面政治身份的含义。
因此,在当代人和民是可以混用的,比如公民指代的是一个拥有政治权利的人。而像奇葩,卧龙凤雏,这些古代人认可的褒义词,在当下网络中却成为骂人的话。
和民不同,人更中性。
高贵一点的如圣人,大人,贵人。身份低微的如打更人、卖油人等等。像《浪浪山小妖怪》中就有说书人,尽管他在等级社会中,属于下九流,但他们是在市井混饭吃,一则主动性强,二则不属于官府直接辖管的行政范畴,因此可以人一人的。
说到底,造成民和人差异的原因是,民是从统治者的角度看被管理的一大群人,强调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在当下某些国人推崇的职场文化中,员工依旧带着浓厚的民工心态,而不敢平视领导。
《浪浪山》的小猪妖更惨,考三年,托关系,走后门,都无法成为大王洞的正式员工。
在浪浪山,它属于典型的贱民。
在语言学上有个习惯,如果你在某件事中是主动人格,就容易被视为某某人,如庖人、卜人、伶人等等。如果只是背景板,工具人,就容易被归为某某民,如屯田民、灾民。在古代文献中,受灾的民众被称为灾民,负责赈灾的官员被称为救荒人。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绝对,大致如此。
更重要的是,民和人有一个区别,民倾向于指代群体,而人倾向于指代具体的人。
结合《浪浪山小妖怪》,我们可以理解为,观看电影的每个观众也是nobody,但我们也可以像小猪妖一样从民变成人,成为定义自己的英雄。
此外,《西游记》原著中,观音菩萨去大唐找唐僧,用的就是取经人的称呼。
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果用取经民,很容易将神圣的事业降格为徭役。
小猪妖们是无名之辈,它们假扮取经人,并按取经人的身份降妖除魔,哪怕牺牲掉自己多年的道行,它们也要奋力一搏。
影片的结尾,在村民心中,小猪妖它们得到村民的供奉和敬仰,特写镜头有一副对联:
忠从善念起,德自好心来。
而孙悟空看到斩妖除魔的旗帜,也意识到这些先行者们的行为,它用四根救命毫毛,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它们是无名之辈,也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