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后,该怎样布局台湾省的党政军机构?这三条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5-08-12 19:11  浏览量:2

台湾的统一,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一日不回到母亲的怀抱,中华民族就不能说完成了伟大复兴。

当下,随着国力的增强,统一的步伐也在加快。眼见台湾的回归指日可待,那么统一后,如何治理台湾事务呢?又该怎样布局台湾的党政军机构呢?

实际上,如何治理台湾大大小小的事务?的确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需要很大的政治智慧才能解决。统一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台湾治理方式的不同。

仅就目前局势而言,大陆方面本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两岸一家亲”的原则,尚没有撕破脸皮,放弃“一国两制”。

尽管2019年,香港出了乱子,台湾某些“台独”分子勾结“港独”势力,但大陆还是存有最后一丝仁慈之心,不愿看到同室操戈的惨剧。

在“二十大”期间,中央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意味着中央还是抱着最大的善意,希望能和平统一。

2019年之前,统一台湾的方式和大陆治理香港的政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大陆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一方面是不愿打断改革开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有意将香港打造成“一国两制”的样板,从而吸引台湾的有识之士,完成统一。

然而,中国国力的增强,引起了美国的忌惮。2019年的暴乱,就是美国为幕后黑手,对香港实施的一场失败的“颜色革命”。

由于台湾历史的复杂性,“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肯定是要独立于港澳模式之外。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两党争夺主权的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

换言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政治势力对立的结果,和外国无关,故而和港澳模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假如说未来的有朝一日,台湾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回归大陆,那这就是最好的结果,是大陆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事情。那么,关于台湾政治机构的布局,就要温和的多。

第一条就是关于台湾政治地位的问题。前面说过,台湾不能是港澳模式,自然就不是特别行政区。

在行政机构上,可将台湾定为“地方自治区”,类似“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少了民族二字。

从面积构成,台湾足够一个省域面积,人口更是达到2300万,经济强盛,符合省级行政区的一切条件。

同时,台湾不同于港澳,具有更深厚的“中央-地方”属性,这就为行政规划奠定了现实基础。

另外,“一国两制”的原则精神不能违背。可以在台湾实行不同于内地的资本主义制度,最大限度保留台湾人民的自治权力,比如财政税收权力,选举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司法独立权力等等。

但是,地方自治不能违背国家意志,毕竟“一个国家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而非“两种制度”。

在行政层级上,一级政府为“台湾地方自治区”,原有的二级行政区可以整合,可设立若干县、市。

三级为乡、镇;四级为村、里和社区,所有的地方行政首长都可以是台湾本地人,都可以由本地人选举。

但是“台湾自治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必须得到中央的任命,必须遵循“爱国者治台”原则,否则无效。

第二条就是台湾本土党派的管理问题。九十年代以后,台湾执行的是西方民选制度,自此党派林立,互相攻讦。

原有的台湾“政党法”十分松散,政党成立程序便捷,门槛低,100人就可申请备案。

回归以后,台湾的“政党法”不应违背“一国两制”大原则,政党的活动区域限制在台湾地区,各政党参与者不得犯有“间谍罪”、“分裂国家罪”等重大罪名。

同时,各政党必须在大陆设立联络处,不允许任何内地人员参加台湾各政党。

第三条则是最重要的军队。既然台湾回归大陆,且是“地方自治区”,那就绝对不能拥有独立的国防军事力量。

甭说台湾不能拥有,就是港澳地区,也没有军队,取而代之的必须是解放军驻台部队。

至于军队人数的数量,可以和台湾政治力量互相协商。考虑到台湾地区的特殊性,陆军必须拥有一个军的人数,规模大致在3万-5万之间。

空军可配备一个航空旅,部署若干架歼20和若干轰炸机。

海军方面,则要改建几个海军基地,可停靠航母等大型船只,且必须收归部队所有,才能保证国土的安全。

总的来说,台湾地区的军队可称之为“台湾警备区司令”,由东部战区副司令兼任,统一指挥台湾地区的一切武装力量。

台湾的社会治理

以上是和平统一下的党政军机构设立草案,要是台湾岛内以武力对抗统一,那解放军也不用束手束脚,直接回归到1949年时代,采用武力的方式对抗顽固“台独”势力。

这样一来,也就无所谓“一国两制”了,更不必要讲究什么情面,而是要采用“一国一制”的方式,解放台湾。

“一国一制”,就意味着台湾完全要和内地省份一样,那党政军机构可以照搬解放时期,先军管半年至一年,接着设立人大部门、政协部门、政府部门和中共党委四大班子。

由于台湾和大陆相似,人口多为受中华文化背景影响的汉族人口,就没必要照顾少数民族,建立自治区。

在台湾实行“一国一制”,短时间内受到的损害较大,但长远来看,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不论是教育、历史、文化,还是意识形态,都可以进行思想改造,让岛内年轻人慢慢恢复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当下的台湾,最主要的是岛内民众不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遍缺少国家认同观念。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社会治理。

由政权更迭引发的机构改组和认同改造,少说五年,长则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台湾作为一个资源相对有限且集中的移民社会,源源不断的迁台后住民不可避免挤占、争夺了先住民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利益,从而累计、形成了主客矛盾。

说到底,主客矛盾实质就是移民先后来台造成的生产资料的整体紧张和资源利益分配不均的结果,再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阶级矛盾。该矛盾上可追溯到明郑时期,下可归结于国民党败逃台湾。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让台湾地区的大家族、大资本家让渡出一些经济利益,用来弥补台湾底层人民。不然岛内始终会存在一股强大的、隐形的反对中央政府的力量。

另外,中央政府还可制定一些政策,主动吸引台湾人民来到大陆安家落户。在税收、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待遇,这也有助于缓解台湾的社会矛盾。

统一台湾之后,还可以发挥大陆“基建狂魔”的特点,淘汰台湾旧有的基建设施。比如收,台北市可以建立一个“统一之塔”,作为国家统一的地标性建筑;原台湾“总统府”可改建为台湾历史博物馆。

在交通领域,要加快建设“北京-台湾”高铁,进一步将台湾和内地对接,加速人员往来频率。

除了让利惠民以外,中央在治理台湾期间,绝对不能完了清算“台独分子”以及根除日本残余文化。

众所周知,台湾曾被日本统治半个世纪,日本在台湾还推行过“皇民文化”,塑造了一大批日本情结的“精日台湾人”,“赖清德,赖桑”就是最臭名昭著的代表。

蒋介石败逃台湾,执行的“去日本化”不够彻底。根据2016年的调查,面对“最喜欢的国家”,竟然有56%的台湾人都选择了日本,这就足以说明日本文化严重影响了台湾。

这种“日本情结”不断影响着台湾的文化认同,不利于“两岸一家亲”的发展。

为了消除台湾地区的“日本文化”,必须取缔一些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文化栏目,包括以低俗、色情为代表的“国光来帮忙”;必须拆毁日本遗留的神社建筑,废除“台日渔业协定”;必须倒查“台独势力”和日本的金钱利益往来等。

同时,在公务员队伍中,要淘汰拥有日本血统的基层干部,更不允许“日台混血”子孙参加任何竞选活动。

对于在台湾的日本企业,更要高度警觉,符合规定的可令其继续经营,不符合的应当直接没收其在台资产。

只有执行雷霆的政策,台湾才能迎来新生,才能让台湾回归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是属于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台湾省。

不同的统一方式,不取决于大陆,而是取决于台湾2千3百万人民的选择。

所谓“一念成魔,一念成神”,台湾人的命运和福祉不能仅靠大陆,更应该靠台湾人本身。

对于大陆而言,只要在党政军三方面把好关,就一定能让台湾保持一个稳定、繁荣的局面。

《统一后的台湾治理方式的探讨》昆仑策

《“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两种对比分析的角度》台湾研究 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