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越错越爽
发布时间:2025-08-12 19:36 浏览量:2
前几天,在朋友圈偶然刷到表姐辞去了家人眼中的“铁饭碗”,带着存款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全国旅居。
当我看到这条朋友圈的时候,她已经坐上了前往芒市的大巴车。
在我的印象里,表姐一直是亲戚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听话懂事,大学也顺从父母的心意读了师范,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本地一所中学任教。
我以为最不会选择改变的表姐,却是我身边第一个宣布反抗的人。
我问她为什么突然要放下稳定的工作出去旅游,不怕浪费时间吗?
她给我发来了一张在额尔古纳拍下的辽阔原野和零星的悠闲牛羊,然后说:
“我只是觉得过去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现在我想做回自己。”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表姐在马背上感受草原与灵魂的呼唤,她雀跃着兴奋着,笑得特别灿烂……
反正试试又不会完蛋,何乐不为呢?
作为一个东亚人,我们从小就被植入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时钟,它督促着我们什么阶段必须干什么事。
所以高中执着于考名校,大学毕业执着于无缝衔接进入大公司,到了年纪则执着于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顺利地结婚生子……
这个社会似乎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社会,我们一辈子都在父母安排好的稳妥路上前行。
而那个想要探寻人生更多种可能的自己,却被这套穿着善意外壳的固有逻辑绑架挟持。
我们也在现实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容错性极低的玻璃球,会因为一点点冲击和伤害产生裂纹,甚至碎裂。
不接受自己犯错,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内耗与焦虑。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有一个段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到社会才发现,会做题没有用。因为很多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参考答案都是略。”
这也是许多小镇做题家的共同感受。
在学校里,只要你能做题,会做题,努力过后,一定会得到好分数的回报。
但社会不一样,决定你是否成功的不只是努力,而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这种不对等的差距,让曾经认为人生就是模板化的我们感到迷茫和无措,当通过社交媒体看到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多彩人生时,才意识到,好像人生有许多可能。
心生出逃离的想法,却发现那些不同的人生,似乎都不属于自己。
我们只是在别人设定好的游戏规则下行进,严苛地要求自己,呼吸着不自由的压抑空气。
可是人本就有选择的自由,放弃迎合社会的期待,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才是我们最该学习的课题。
而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对失败的教育大多是回避。
要记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得听父母前人的经验,不能执拗地自顾自往前冲,千万不能走那条看似吃力又不讨好的弯路。
人们一味地夸大失败后一时的黯淡,选择崩溃、逃避、摆烂。
却没人告诉我们:“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但不妨碍我们继续向前走。”
有时候所谓的弯路并不一定是弯路,而是自己该走的路。
回过头来看,没考上研究生也没什么,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没什么……
长辈口中的每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其实只占据人生的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人生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不堪。
我特别喜欢的博主@185同学,为了自己的导演梦高考复读了3次;四级没过,但还是攒够了钱去美国留学;在大四回国后选择延毕……
她的生活像一场荒诞电影,完全跳脱出社会时钟的规训,独享着自己的人生节奏。
也让一直活在方正规矩的我意识到:人生的容错能力超乎你想象。
没达到世俗标准的我,人生也不算完蛋。
人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路可走,也不需要比较。
请在自己的时间里,慢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灰暗,大步向前,倾听路边刚露头的小花的选择,感受日升月异间天地的流转,拥抱勇敢做出决定的自己。
毕竟,失败了也没关系,前路终将光明。
在电视剧《承欢记》里,承欢在妈妈的猛烈催婚攻势下,开始为是否三十岁就一定要结婚而踌躇不定。
而闺蜜毛毛的一番话,点醒了她,也点醒了观众:“人生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和一定的。”
所谓的“一定”只是他人或者自己的设限,这不是一场必须通关的游戏,只是一场“重在参与”的自由体验。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不能像体验游戏一样体验生活呢?
在世间的每一次感受和体验,都是你生活的意义。
曾经迷失在规矩里的自我,或许也能在与世界的无数次对话碰撞中找到答案。
人生可以换一种活法重启,它远比你想象的强大。
希望你能拥有自己的答案,不管是遵从及格万岁的自洽,还是追求热烈激情的洒脱,这都是你的选择。
请记住,人生从来都是鲜活且不被定义的。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做自己想做的,尽情享受属于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