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秘密藏:得意忘言

发布时间:2025-05-16 07:31  浏览量:7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种深意,叫真意。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境界,叫意境。

而这个“意”,其最高层次叫做“道德”。

一方面,这个“意”,这个“道德”,往往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但另一方面,却又很难通过语言来“彻底”表述。

而且,即使说明白了,却可能听不明白。

也就是说,“道德”也好,真意也好,其实难以言传,甚至不可言传,是“妙不可言”。

这个“意”,这个“道德”,真的有这么“玄乎”吗?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在道家方面,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一个意思是——

道德或者说规律,在人们真正掌握和运用之前,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在儒家方面,子贡曾说:“孔子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

意思是仅仅靠耳闻,而不是靠内外在的修养,是不能真正领会道德的。

在佛家方面,禅宗甚至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其意是直接超越语言文字。

悟其性,得其道,重在心领神会,重在开悟顿悟。

又如中国艺术方面,包括诗歌、绘画等,往往用“无”、用“空”、用“留白”,来描绘意境——

描绘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这种微妙而无尽的“意”,以及这种超越时空的“妙悟”。

这是一种精妙的艺术智慧。

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讲的就是这个“真意”,虽然难以描述,难以分辨,却韵味无穷,悠然自见。

相比这个“意”或者这个“道”,“言”是相对次要的。

用一句雅俗共赏的话来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略加引申如下:

“言”如酒,“意”如山水,就是天地,就是自然之道。

“不在酒”,就是其实无所谓“言”,无所谓借助这个“道”具。

“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指这个无穷之“意”蕴藏在山水的浩渺中。

而这个“醉翁”,当然也不是“醉翁”,实际上就是“忘我”,就是“本我”,就是“无我”……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