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息?就会考虑贷款消费?目标都是中产……

发布时间:2025-08-14 19:12  浏览量:1

比起强制社保、住房租赁条例的新闻,贷款贴息这事还是Mark几句,毕竟也干过好几年信贷业务。

贴息的逻辑,发布的时候还是说的很明确的,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不仅是给个人消费贷的,还有给服务业经营主体的...

不聊大概念,什么信贷带动经济,经济带动收入...都有点远,聊点实操落地。

一、怎么看?

各位觉得,什么样的人会选择申请消费贷?

有消费需求的?有“特殊用途”的?置换“高息”的?....

理论上消费贷只能用于消费,也应该如此。

但实际上投资、炒股什么样的人都有...其中的是非不评价,但其核心逻辑是一定有利可图才会有人去这么干。

A.套利?

那补贴后的利率,有“套利”空间?

其实不管有没有补贴,现在就有空间。

不说以前2%+的时候,就算是3%+的消费贷,就有人觉得还算便宜。你想,券商普遍融资融券的成本在4%+,现实中就有人会想尽办法贷款消费去投资炒股。

经营贷就更不用去说了,2%+的价格,能“套”的早就想办法去套了...

要说套利的规模上,大概率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但另1个视角去看,这部分资金的“置换”,可能是新的考量方向。

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B.消费?

看风评和体感,质疑的声音是偏多的。

核心观点是,收入不涨,没有消费信心啊。

事实是这样吗?

我的看法是,是的。

但有没有可能,政策的刺激的人群,就不是这个群体呢?

没错,就是中产。

就说个人养老金账户一样,压根就不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就跟当下是一样,低收入人群再怎么刺激,压根就没钱去“投资”养老。

现在去刺激低收入人群去贷款消费,只会形成更大的“坏账”可能。

贷款经办机构要做好政策宣传,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信贷管理规定开展授信,严格借款人授信评审和贷后管理要求,做好风险防控。健全信息系统,对贷款账户符合条件的消费信息进行识别汇总。加强贷款资金使用跟踪和贴息资金审核,做好审核结果的反馈沟通。按规定报送贴息资金申请,对贴息资金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负责

说白了,政策就是给有点钱的群体...或者说叫“中高收入”群体的。

至于“超高收入”的人,多半也看不上这1家30万的额度...

那核心问题来了,你会看的上吗?

估计也会算算贷款成本手里本金的理财收益吧...

总不至于一边去存款1.9%的收益,再去贷个2%+(3%-1%)的消费贷消费吧?

C.操作难度?

目前看贴息的实操是从9月1日开始,个人消费贷的贴息部分也是直接从贷款利息中扣除的。

就个人操作来看,应该很方便。

贷款经办机构对相关个人消费贷款进行结息时,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应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并结合各自情况通过手机短信、APP通知等方式向借款人告知财政贴息具体情况。

但可以预见,后续贴息的审核及操作应该会有“争议”发生的可能。

且看后续了...总有涉嫌“违规”套用的。

对于审核未通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由省级财政部门相应核减贴息资金;已向借款人支付贴息资金的,由贷款经办机构以适当方式扣减或追回

二、降息?

有朋友问,这事就很怪...明明之前消费贷都已经掉到2%+了,硬是指导后给拉回到了3%+。

现在又搞这个“贴息”,又拉回到了2%+。

图啥呢?

A.成本

你还别说,确实是2码事。

原本模式下,利息成本是银行承担,而现在这种模式则是国家承担。

说直白点,这么干就是为了保护银行的息差

25年1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窄至1.43%...从2021年开始,其实已经下降了0.65%。

普遍的看法是,还会继续收窄、银行“信用成本”压力会持续。

大银行、资产情况好的,其实还好。

而小银行面对的“冲击”不出意外很很大...

你看现在小银行的处理手段,很明显是上面认为这些银行靠自身化解“潜在风险”的可能不大,必须有干预,而且是早干预、强干预。

B.降息

正如前面说的,大方向上促信贷带动经济的大基调,目前是很明确的。

既然选择“贴息”的形势,那就意味着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小了很多

甚至可以说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包括贷款和存款。

存款降息、房贷降息,都不太会了。

除非...岸对面降息或有突发情况。

三、焦虑的群体

消费观的事本身没有对错。

人生苦短,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如何...喜欢提前消费,也能理解。

但理性的判断是什么?

有没有可能越是在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的时候,或者说现金流存在“瑕疵”的时候,越是要控制资金杠杆,甚至是主动去杠杆

再问1个类似的问题,你觉得现在最焦虑的群体会是?

不是穷人、不是富人,而极大可能是中产。

穷人本身就没什么钱...富人资产再缩水,处置点资产,生活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中产,尤其是加了杠杆(房贷 )的中产。

中产是需要考虑的事,变成了如何在低谷中保全自己。

现在段子里最多的,就是中产。

“巨额房贷”、“精英教育”、“配偶失业”、“健康危机”、“再就业难”...

此时你再看隔壁的...平成废物、低欲望社会等词汇,未必是“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