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学校建在群众家门口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4  浏览量:2

提升基础设施 优化办学模式

把好学校建在群众家门口

“我们家老大在逸城学校可以上九年,老二就在附近上幼儿园,还是启航幼教集团的普惠园,方方面面都特别满意。”放暑假前,海港区森林逸城社区居民赵江宏每天仅步行10分钟就能送两个孩子上学,她坦言“方便了太多”。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赵女士的日常,折射着秦皇岛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变革。

近年来,我市着眼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打出基础设施扩容提质、集团化办学聚力共生“组合拳”,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从百姓愿景成为现实。

01

教育筑基 民生所盼

7月15日,位于海港区北部工业区的市第七中学集团桃源校区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施工如火如荼。

“每天路过这里都要看一看建设进度,想到将来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初中,心里特别高兴。”九里桃源小区居民张鹏飞说。这所拟建14轨制、42个教学班,可容纳2000余名学子的新学校,将于2026年9月启用。

被市民誉为“最美校名”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月牙湖小学将于今年10月交付使用;位于海阳片区的海阳九年一贯制学校改扩建项目小学部现已竣工装修……今年以来,市第十中学集团海阳校区,市第七中学集团桃源校区、产业新城校区等18个项目在建,可为全市增添优质学位17840个。

教育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受益的背后是万千家庭的民生福音。

2022年以来,全市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实施46个,其中已有28个投入使用,今年下半年,还将继续实施6个项目,进一步助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02

精准落子 资源优化

面对人民群众对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热切期盼,我市以集团化办学为切入点重构区域教育版图,力促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可及、惠及千家万户。

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半岛校区。记者 李铎 陈立桐 摄

6月15日早上7点半,海港区秦皇半岛七区居民李名帆,目送七年级的女儿走进市第七中学集团半岛校区的大门。“以前总发愁孩子择校难、上学远,现在学校就在小区对面,环境好、老师负责,感觉很踏实!”随着“家门口”学校质量的普遍跃升,择校热、大额班现象大幅减少,家长教育焦虑得到缓解。

2017年底,海港区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工作,成立第七中学、第十六中学、青云里小学、启航幼教等4个教育集团。8年间,市第七中学集团陆续建成在水一方、半岛、玉龙湾、英才4个校区,集团各校区均获得海港区教学质量进步奖。其中2019年投入使用的玉龙湾校区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列,社会美誉度逐年攀升。

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县区学生?目前,全市教育系统探索出“组建名校教育集团”“组建发展共同体”“委托名校管理新建校”“组建联合校”“学区内一体化管理”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模式,组建了22个教育集团(共同体、联合校等),辐射带动90多所学校(幼儿园)共同发展。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抚宁区积极借鉴相关经验,将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纳入教育集团管理。卢龙县实施了义务教育城乡联合校建设工程,将县城6所优质学校与18所农村学校组建为6所联合校,实现“强一所拉一片”。青龙满族自治县采取部分学区内设置中心校为法人校、其他学校由中心校派驻人员管理、教师在学区内统筹调配的方式实现“抓一点带一面”的目标。其他县区也根据各自实际形成了“学科中心组教研联合体”“捆绑式办学共同体”等模式,有效激发了县区学校的办学活力。

03

引凤筑巢 协同办学

“锵咚锵咚锵……”不久前,山海关长城文化展演仪式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舞龙队的孩子们用精彩的表演展现出少年儿童特有的精气神。

2018年,山海关区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共享教育资源,投入4183万元将原老龙头小学改扩建成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省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在北京百年名校的引领下,学校教学管理实现“教、研、评、培”优质资源“线上线下”共享,极大程度带动区域教育品质提升。2024年,山海关区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好学校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我市依托京津优质中小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通过专题培训、课堂观摩、挂职跟岗等形式,开展多层面多维度交流培养,并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育人本领。仅2024年青龙教师发展中心与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实施培训项目就多达13个,培训人次1000多人。

高校共建喜讯频传。6月26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与秦皇岛市政府、北戴河新区管委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又一所名校落子秦皇岛。7月初,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落户青龙花厂峪村……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引智入秦”专项行动,积极争取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扶持,多个教育项目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燕山大学对接京津高校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遴选确定了59个合作项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京津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对接;由清华博士群体创立的北京捷安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暨葡萄酒学院签署共建“京—冀食品检测联合实验室”协议;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秦皇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京津知名企业、机构,实现政校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将于今年加入“京津冀特教联盟学校”。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肖凤利表示,全市教育系统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与期盼。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