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经开区打造国家级机器人特色产业集聚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9  浏览量:3

当卡诺普“灵烁”轮式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场里妖娆地灵活转动它的机械臂时,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目光开始聚焦于中国西部——成都成华经开区。

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成华经开区11家企业组成的“成华机器人天团”携20余件创新成果惊艳亮相,其中卡诺普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全球首发,引起了行业内外高度关注,更揭开了成华经开区打造千亿级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的神秘面纱。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工业场景到康复医疗,这座西部产业园区正以“全链条突破、全场景覆盖”的硬核实力,书写着“中国西部机器人产业新高地”的崛起传奇。

从“机械臂”到“智能体”:成华企业改写工业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的发布舞台上,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发两台形态迥异却同样灵动的机器人——轮式人形机器人“灵烁”与AI复合机器人“灵迅”。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工业机器人从“单点自动化”向“全链路智能”的突破。“灵烁”的登场堪称一场工业场景的“革命预演”。

这款被喻为“智能车间主任”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创新性地采用“轮式底盘+协同双臂”设计,在展会现场完成了一套令观众惊叹的“组合动作”:通过360度环境感知避开临时搭建的障碍物,双臂协同拿起0.5kg的精密零件完成组装,随后自主移动至模拟高温炉前,用耐高温机械爪精准取出工件——整套流程行云流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在作业。“它的核心优势是‘泛化能力’,”朱路生解释道,“我们用15年工业场景积累的300多万组数据构建了高保真训练场,让‘灵烁’能像人类一样‘触类旁通’,在8~10小时续航内适应焊接、搬运、打磨等90%以上的工业场景。”

同步发布的“灵迅”AI复合机器人则直击中小企业柔性生产痛点。卡诺普技术总监指着屏幕上的客户案例介绍,某复合机器人“灵迅”在提升企业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两款产品的背后,是卡诺普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技术积淀。在成华经开区的卡诺普工厂,“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已成常态:60多款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智能产线,每8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协作机器人,其全栈电气核心技术覆盖从控制器到伺服电机的所有关键环节。目前,卡诺普的产品已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在智能焊接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战绩,正如朱路生所言:“成华经开区完善的供应链让我们实现了‘研发进园区、量产在园区、出海强园区’的闭环。”

从“核心部件”到“场景落地”:全产业链布局构筑产业护城河

如果说卡诺普的人形机器人是成华智造的“门面”,那么隐藏在“门面”之下的,是由核心零部件企业、场景应用企业组成的“产业肌体”。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成华展区,倍益康、微精电机、迈特利尔等企业的展品,共同勾勒出一条“从毫米级零件到千米级场景”的完整产业链,充分彰显成华经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布局。

倍益康:康复医疗场景“降维打击”

倍益康展台前,即将量产的理疗机器人系列围满了体验者。一位腰椎疼痛患者躺在智能艾灸机器人下方,3D视觉系统瞬间扫描出穴位分布,机械臂精准悬停于“命门穴”上方,模拟中医“雀啄灸”的手法进行治疗,全程无烟无味。据介绍,倍益康智能康复机器人,作为公司多年技术积淀与创新精神的结晶,不仅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更汲取了传统中医的精髓。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以及先进的AI算法,这些机器人能够精准识别患者穴位,模拟多种专业灸疗手法、按摩手法,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康复体验。本次大会上,作为倍益康的明星产品,智能艾灸机器人可谓“出尽风头”:其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高清摄像头捕捉患者身体图像,精准识别穴位并模拟悬停灸、回旋灸、雀啄灸等多种单复式灸疗手法。其配备的智能净烟系统确保了理疗环境的无烟、安全、卫生。

这家成华经开区本土培育的上市企业“野心”不止于医疗场景。其便携式气压按摩系统(压缩靴)已通过美国FDA认证,即将进军海外市场;射频理疗机器人则走进了医美机构,通过真皮层精准温控实现“非手术抗衰”。“从专业医疗到大众消费,我们在成华经开区找到了场景落地的‘捷径’,能让我们新产品的上市周期缩短12个月!”

微精电机:“关节革命”正在上演

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老国企”,在成华经开区扎根20年,如今已是四足机器人的“动力心脏”供应商。其展出的WJ80P13-D关节模组,峰值扭矩达50N.m,却仅重0.7kg。

在模拟废墟场景中,搭载该模组的四足机器人轻松跨越0.5米高的障碍物,其髋关节的爆发力与持久力令观众惊叹——这正是微精电机“机电一体化联合优化”技术的成果,解决了“高功率与小型化不可兼得”的行业痛点。

更令人瞩目的是85LST02无框力矩电机,它像“隐形关节”般嵌入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1600rpm的转速配合7.7N.m的扭矩,为机器人能做出多种复杂动作提供强劲动力。“我们的关节已应用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像年轻人一样爬山。”工程师指着合作案例说,某公司组织的登山活动,老年人使用助力机器人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同时登顶。

目前,微精电机已经成为国内专业的四足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关节供应商,本次大会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交流合作。

焜傲:完美诠释工业技术的“民用转化”

作为成华经开区的新生力量,焜傲将工业级AI与3D视觉技术“移植”到康养场景,其“智享机器人健康小屋”里,艾宝艾灸机器人能以0.1mm的精度定位穴位,热宝热理疗机器人通过电磁内加热技术直达肌肉深层。“1名护士可同时管理5台设备,人力效率提升5倍。”焜傲负责人介绍,目前产品已进入全国200家医院和养生馆,2024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焜傲的“双轮驱动”战略同样亮眼。其便携式焊接小车无需示教编程,磁吸底座吸附在钢板上即可开工,±0.1mm的焊接精度满足汽车制造需求。“母公司迈特利尔15年的工业自动化经验,让我们的康养机器人更可靠,工业机器人更灵活。”这种“跨界优势”正是成华经开区产业链协同的缩影——当核心零部件企业与场景应用企业在同一园区比邻而居,技术转化的“化学反应”自然发生。

从“园区集聚”到“生态裂变”:成华经开区的千亿级成长密码

在成华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上,一张动态更新的“机器人产业链图谱”格外醒目:75家机器人企业的名字按“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链条排列,像一串紧密咬合的齿轮。当卡诺普的人形机器人在世界舞台闪耀时,这串“齿轮”早已开始了千亿级规模的运转。

“一区两园”的空间布局是产业崛起的基础

成华经开区以成都机器人产业园、成都智慧能源产业园为双核,构建起“研发在园区、测试在园区、量产在园区”的全周期生态。在机器人产业园,从微精电机的关节模组到卡诺普的整机,企业间的物流半径不超过5公里,某协作机器人厂商的零部件采购周期因此从15天压缩至3天。“我们就像住在‘机器人超市’里,缺什么配件,走路就能买到。”企业常常这样说。

这种集聚效应正在加速释放能量。数据显示,成华经开区总营收已突破2900亿元,规上工业营收超1200亿元,获评“2024四川高质量发展园区”。更关键的是,这里培育出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企业梯队——塔尖是卡诺普、倍益康等龙头企业,塔身是焜傲、微精电机等成长型企业,塔基则是大大小小专注细分领域的创新团队。

精准招商与产业链补链是成华的“拿手好戏”

2025年以来,园区已签约引进跨维智能、千巡机器人等15家上下游企业,数量超过去年全年。“我们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产业链图谱‘精准捕猎’。”成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介绍,引进跨维智能正是为了补齐卡诺普在具身智能算法上的短板,而千巡机器人的加入,则完善了园区在巡检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这种“靶向招商”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园区“六轴20kg级以下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全国第一,2025年1—6月外贸订单达15.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3.6%。在卡诺普的带动下,园区已形成“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产业闭环,本地配套率较2020年提升40个百分点。

政策“组合拳”为创新护航

成华经开区推出的“机器人产业十条”,从研发补贴、人才公寓到市场拓展,形成全周期支持。对卡诺普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园区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组合支持,其300多项专利中,有20%享受了专利申请补贴;对倍益康等需要落地应用场景的企业,通过“首台套”政策帮助其产品进入医院采购目录;对初创团队,则提供3年免租的孵化空间。“园区就像‘保姆’,帮我们解决了从注册到上市的所有难题。”一位创业者的话道出了企业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园区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每年转化10余项技术成果;设立的1亿元产业基金,已投资5家机器人企业;定期举办的“机器人沙龙”,让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服务机构等坐在一起碰撞需求——正是这种“技术-产品-场景”的无缝对接,让成华的机器人产品总能精准击中市场痛点。

云图灵犀:跨界融合插上“AI翅膀”

作为园区创新生态的重要一员,云图灵犀在政策支持与协同创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以其明星产品AI智能玩具“云抱抱”为例,该产品深度融合AI技术,接入主流大模型,基于用户交流内容与情感分析进行持续训练,形成长期仿生记忆,实现全场景智能交互与“千人千面”的情感记忆陪伴,还支持经典IP切换,用户可自由创建原创角色。

自2024年成立以来,云图灵犀短短时间内便在AI交互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拥有120余项专业知识产权及100余款成熟AI产品,这离不开园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创新激励机制。同时,云图灵犀积极参与园区组织的各类产学研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深化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与本地高校联合开展AI数字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推动前沿技术更快落地转化。

从“西部高地”到“全球舞台”:千亿集群的未来图景

站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聚光灯下,成华企业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当“灵烁”的机械臂与德国企业的机器人完成“跨洋握手”时,一个属于西部产业园区的全球故事,才刚刚开始。

技术迭代将持续突破想象边界

卡诺普计划2026年推出“灵烁2.0”,通过大模型升级实现“产线自主规划”,让机器人能根据订单变化自动调整生产流程;微精电机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关节模组,目标是将扭矩密度提升至80N.m/kg,为人形机器人装上“更强健的肌肉”;倍益康则计划接入医疗大模型,让理疗机器人能根据患者病历自动生成康复方案;云图灵犀也在持续探索技术升级路径,计划进一步研发AI算法与传感器技术,赋予旗下产品更拟人化的表情与情绪反应能力,推动AI玩具向“生命体”进化,同时深化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如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为用户提供更具代入感的文化服务。云图灵犀同样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云抱抱”已与多国企业达成合作。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与园区内其他企业携手,共同拓展全球市场,将“成华智造”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推向世界。

全球布局将迈出更大步伐

依托“一带一路”契机,卡诺普已在东南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其工业机器人在越南的汽车工厂占有率达20%;倍益康通过CE认证,即将进入欧盟市场;微精电机正在与韩国企业合作,开发适用于服务机器人的小型关节模组。“我们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扎下去’。”成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表示,接下来将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在海外建立3个研发中心,实现“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生产”。

按照规划,成华经开区正在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形成千亿级生态。当国家级产业集群的蓝图逐渐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西部产业高地终将成为全球机器人版图上的重要一极,让“成华智造”的锋芒闪耀世界。(善瑶 图片由成华经开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