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将士最有血性的一战,割辫血战宁死不降,大批将领自杀殉国!
发布时间:2025-08-14 14:03 浏览量:3
文 | 袁公博
编辑 | t
很少有人会把地理版图的变迁与人情冷暖联系在一起。可若真那么隔离历史与人性,准噶尔与清朝的这场碰撞,会不会看起来只是地图上的涂涂改改?实际远没有那么简单!准噶尔人本是瓦剌部的一枝,明末被鞑靼打败后一路辗转,最终落脚在新疆北部。1671年,葛尔丹以强者姿态崛起,四年缩地千里,灭叶尔羌,压哈萨克,横扫中亚,缔造了准噶尔汗国,这支部族像东北虎一样跃进了历史大幕。有人说他们不过是边疆游牧之民,可中亚的风暴,就在他们呼啸间生成。
葛尔丹当年被康熙打败了,声音还没散去,他们的故事却远没停歇。康熙结束战事,但准噶尔的骨子里埋下了倔强。清帝国与准噶尔的纠葛,持续了数十年。雍正年间的和通泊之战,成了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血流成河,割辫子自杀,寡不敌众,进退两难。满族旧制的八旗,勇悍无比,却在准噶尔的火炮轰鸣下,伤亡惨重,宫墙内外披麻戴孝。历史最后把这仇埋得更深——乾隆后来痛下决心,不管粮草多贵,也要把准噶尔国夷为平地。
准噶尔汗国的局势其实一直不稳定,1729年,妄策阿拉布坦死了,继位的是葛尔丹策零。他是葛尔丹的侄子,但手段却未必逊色。康熙能轻取葛尔丹,妄策阿拉布坦的背叛是关键。那个夜里,他指挥政变,截断葛尔丹后援线,一刀切破了亲族未来,也给清廷的下一步打开了缺口。妄策阿拉布坦后期“老实”,不给清朝添乱。但葛尔丹策零偏偏学了叔祖的狠劲,动静越来越大。几年时间,他搞军工,炼火枪,炮弹如雨,清朝的边防线开始紧张。清廷几次派兵,局面像棋局,交错复杂。
当时俄国也没闲着。彼得大帝扩充疆土,有人给安娜沙皇写报告,说准噶尔是“中亚最强”,葛尔丹策零“有绝对权威”。实际上葛尔丹策零还跟俄罗斯暗通款曲,想合攻清朝。只是安娜新登基,女沙皇刚稳住国内,没心思再搞中亚。彼得大帝的儿子去世,罗曼诺夫几乎断了正统,外部横生事变,葛尔丹策零想联合,终究没如愿。
雍正也刚掌政。他刚收拾完内乱,心思全扑在边疆。葛尔丹策零拒绝交出青海的罗布藏丹津,让雍正有了动武的理由。傅尔丹挂帅出征。两边剑拔弩张,局势随时爆发。谁料罗布藏丹津又开始搞乱子,葛尔丹策零轻松识破了政变,顺势“交人”,雍正以为他怕了,傅尔丹就撤了。这时看起来,准噶尔仿佛胆怯了——不过是迷迷糊糊的表面。
但次年,局势又变了。葛尔丹策零突然攻打科舍图,见清军反应快又退兵。傅尔丹重出,葛尔丹策零又一副没胆量硬拼的嘴脸。信息是他放的:“哈萨克缠斗多年,人马困乏,准军不堪一击。”傅尔丹信了,轻兵疾进。这种“侦查”下的自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可结果呢?科尔多新消息传来,说葛尔丹策零派遣两军,却因女婿叛乱大军无法出动。还说小策零敦多布只带两千人,后援断绝。这又是一个“巧合”?藏语里的“策零”意味着“长寿”,一报再报,却叫人越来越糊涂。
傅尔丹自觉机不可失,精选轻兵奔驰而去。又逮到“哨兵”,说准军辎重都在博克托岭,守军不足。苏图带兵剿灭,一击而中,缴获千匹驼马。人们以为清军有机会了,信心暴涨。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一切,看起来都在葛尔丹策零的算计里。
傅尔丹军队开进一处山谷,准噶尔大军变出伏兵,火枪大炮一起发,“飞矢如蝗”,弹丸密密织成网。大喊声、蹄声、火药气味搅散了清军阵脚。傅尔丹终于明白上了当,急调前军撤退。可刚撤进和通泊,准军就扑杀而来。蒙古两翼本想救援,但他们早已丧胆,逃跑时甚至践踏自己人马,整个清军队形溃散成一锅粥。傅尔丹在一阵混乱中大喊,要八旗将士莫辱先祖。八旗兵拼死冲杀,傅尔丹才得以逃回科尔多。但这一战的代价让人瞠目结舌——一万清军仅存两千,八旗死伤殆尽,十余名中高级将领战死,副将巴赛自杀于乱军之中。
和通泊一役,城中披麻戴孝,亲族有伤亡者的几乎家家。不只是战死六亲,满清统治阶层也感到剧烈的煎熬。这仇恨植入骨头,更坚定了乾隆的复仇心。有人会问,雍正年间八旗兵尚能拼死血战,怎么到了晚清横流,八旗只剩提笼遛鸟的废柴?这问题其实不止一次被提到,答案却各有不同。
满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实行贵族共和,各旗主与领主联议国政。八旗兵每人代表着旗主利益,有自我奋斗的荣耀。他们如希腊罗马的公民兵,兴衰与国体捆绑,没有撤退之路。努尔哈赤到雍正,满洲由部落变身帝国。有人说,“我爱大清国,可大清国不爱我”,这话道出了满族武士失落的情感。
但等皇权集权愈发彻底,八旗兵丧失了政治话语权。他们变成了皇帝的附庸,不再与旗主共担荣辱,失去了奋斗目标。这么说未免有些片面,八旗衰败并非单一原因,经济、体制、社会多方面作用。乾隆时期,帝国处于顶峰,贵族武士的习惯犹在,皇权早已定于一尊,一如罗马五贤帝时代,帝国璀璨背后却是燃烧自己换来的红利。
说到底,帝国的强盛是以自身燃烧为代价。罗马耗光了公民兵的凝聚力,大清同样耗尽了八旗子弟最后的人性与血勇。老八旗含泪抱怨:“打了江山,坐了龙庭,可把八旗子弟都毁了。”这些话有失公允吗?其实挺难说。勇士只会有一代,血性终究耗尽,剩下的只是体制的残骸和冷淡的人群。
武昌起义后,西安城内的八旗兵,最后拼死力战,算是为祖先洗刷了遗憾。等到西安新军杀进来,八旗人性中最后一点骁勇也被屠刀抹去。到底该怪谁?祖宗努尔哈赤也许要负大部分责任。是他从白山黑水带领子弟踏进历史,从此后代不得安生。准噶尔的消灭,也只是八旗最后的回光返照。
有人质疑八旗的衰败,归咎于体制,也有人说是社会转型的无可奈何。或者其实他们都没错,或许全错了。历史本就两面,有时就是这样让人无从分辨。的确八旗兵在和通泊殉国,也的确清朝后期没什么血性。两种论调并存,却都让故事更多层面。
如果再看那些一次次的小细节,傅尔丹的轻敌,大军的溃散,被算计被围歼——这是残酷战场的人性流露,也是体制演变的直观体现。准噶尔的机谋、俄国的摇摆、清朝的愤怒,搅成一个看不清结局的大漩涡。互联网披露的新档案还佐证,和通泊之战后,京师八旗家族人口锐减数千,被权威期刊录入。当年乾隆亲自下旨追封傅尔丹,祭祀流传至今。鲜有人记得那些战火下的牺牲,可能连名字都不完整。
最后,历史的激流并无定向。八旗子弟曾经是精锐,到后来变了样;准噶尔曾经颠覆中亚秩序,却终归难抵帝国铁骑。二者碰撞,既有热血亦有阴谋,既是兴盛也是衰亡。战争带走了人性的一部分,也改变了民族的命运。谁又能够精准归因,谁又能说这是一件单纯的事呢?这些故事最终都会被时间淡忘,只留下几页史书,和些许还在追问的声音。
关注历史,能看到每个时代的微光。
- 上一篇:夜晚我到地里灌溉,河边遇到寡妇,半年后我被迫娶上了媳妇
- 下一篇:修脚刀下续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