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年轻人抢着抬棺?农村葬礼上的八大金刚,不只是抬棺材!
发布时间:2025-08-14 21:30 浏览量:2
村里老王头出殡那天,三十二个精壮汉子轮流抬着棺材,踩着唢呐声往山坳里走。有人在旁边嘀咕:“现在有起重机有拖拉机,犯得着这么折腾?”这话要是让村里的老人听见,保准得瞪眼睛——这抬棺的规矩呢,可不是随便来的。
一、棺材里的“分量”,不只是木头
前几年村里张大户家办丧事,光棺材就用了整根金丝楠木,四个壮汉试着抬了抬,棺材纹丝不动。最后请了十六个人,才勉强挪得动。这还不算最夸张的,听老一辈说,过去的地主家办丧事,棺材里要铺金银,镶玉石,加上厚重的棺木,三四十人抬着都费劲。
但普通人家没这么讲究,为啥也要八个人抬?李叔是村里的“大了”(主持丧事的人),他说得实在:“哪怕是薄皮棺材,也得凑够‘八大金刚’。这不是力气的事儿,是脸面。”在农村,老人走得风光不风光,看抬棺的阵仗就知道。人越多,越显得家里人丁兴旺,街坊邻里给面子。
二、这棺材,半路上落不得地
去年邻村有户人家出殡时,走到半路抬棺的绳子断了,棺材“咚”地砸在地上。当时就有老人哭了:“这是要让逝者不安生啊!”后来那家人接连倒霉,秋收时玉米被水淹了,儿子骑车摔断了腿,村里人都说是那天棺材落地惹的祸。
这说法听着玄乎,但规矩背后有道理。过去的坟地大多在山坳里,路窄坡陡,抬棺的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出岔子。八个人抬棺,前后左右都有人把着,走得稳当。要是路特别难走,还得安排“候补队员”,随时准备替换体力不支的人。就像村里抬棺的老规矩:“前三人看脚,后三人看头,左右两人把边”,一步一步都得踩着点来。
有回我跟着去送葬,亲眼见着抬棺的人换班:前面的人喊“左换右”,后面立刻有人接上“脚挪步”,十几个人配合着,棺材始终离地面半尺高,愣是没沾着土。这功夫,没练过几次还真不成。
三、谁都想抢着抬棺?这里面有讲究
村里的年轻小伙呢,只要身强力壮的,都爱凑抬棺的热闹。问他们为啥,小王笑得腼腆:“我爷说的,抬棺能‘升官’。”这话说的是谐音——“棺”和“官”同音,村里人觉得沾沾棺材的气,都能讨个好彩头。
不光是图吉利,抬棺还是村里的“人品试金石”。前几年村里有个懒汉,平时游手好闲,轮到他帮忙抬棺,找借口溜了。后来他儿子结婚,街坊四邻没几个人来帮忙,都说:“连逝者都不尊重的人,咱犯不着搭理。”
相反呢,那些主动帮忙抬棺的,走到哪儿都受人待见。村里的柱子才二十出头,每次有丧事都第一个报名抬棺,去年竞选村委会委员,全票通过。老人们说:“能扛着棺材走山路的娃,心里肯定有担当。”
四、规矩里的人情,比金子贵
现在农村土葬也少了,但抬棺的老理儿还在。上个月村西头的陈奶奶走了,家里人本来想雇殡葬车,最后还是按老人的遗愿,请了八个老街坊抬棺。走在最前面的是七十岁的王大爷,他说:“陈奶奶看着我长大的,最后这段路,我得亲手送她走。”
唢呐声里呢,八个身影慢慢消失在山路尽头。有人说这是老封建,可看着他们挺直的脊梁,总觉得这里面藏着点别的——是街坊邻里的情分,是对逝者的念想,也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敬畏。
或许再过些年呢,这些规矩会慢慢淡了。但只要还有人记得,曾经有群人,用最笨拙的方式,护送着生命最后一段旅程,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