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 | 孔维克:穿透岁月的凝视,为抗战老兵造像
发布时间:2025-08-15 17:15 浏览量:2
中华网山东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八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日子,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容不得片刻遗忘。当历史的硝烟在时光长河中渐次淡去,总有艺术家以笔墨为刃,为民族记忆铸刻永不风化的丰碑。著名人物画家孔维克的抗战题材创作,便是这样一组穿透岁月的视觉史诗:他以深厚的人文情怀为经,以精湛的笔墨技艺为纬,在宣纸之上重述山河破碎的往昔,更于历史褶皱中打捞起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近日,本网《抗战印记》专访孔维克,听他讲述如何以艺术初心对话历史,以创新思维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我们身处中华民族崛起、经济富强、人民幸福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怎能忘记八十多年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那些为我们流血甚至献出生命的先烈?”谈及创作初衷,孔维克的目光里浸透着对历史的敬畏。他的抗战题材绘画,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对“人”的深度凝视:在他笔下,抗战从不是宏大叙事里模糊的群像,而是一个个具体生命的挣扎与坚守,是血肉之躯在烽火中的挺立。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270cm×91cm×4孔维克2015年
值此特殊时刻,孔维克忆起十年前创作《抗战老兵》四联画的点滴。画面中四位抗战老人的巨幅头像,恰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缩影。他在近期随笔中写道:“这是一群普通人,却在平凡中彰显崇高;这是一群不幸者,却以不幸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这是一群可敬者,正是他们力量的凝聚,让我们读懂了何为‘民族魂’。”创作过程中,他的内心不断被撞击,仿佛穿越八十年风雨,直抵炮火连天的十四年,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
孔维克为抗战老兵写生
那些当年怀揣赤诚与热血的青年,多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如今,他们已是九旬乃至近百岁的老者:多数已难开口,或神情木讷,唯有极个别依旧思路清晰、健谈如常。孔维克经筛选,最终选定四位极具代表性的抗日战士:从身份看,赵清伍是八路军战士,耿介为黄埔军校出身的老兵,王学敏是国民党老兵,田淑峰则是后勤保障人员;从学识看,两人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另两人本是青年农民,参军结束后回归田间,做了普通农人。这四位战争幸存者,是烽火岁月的鲜活象征——他们的存在,生动印证了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一心、共赴国难的伟大抗争。他们亲历了战争与和平的更迭,更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
《抗战老兵》草图及创作花絮
画面中,孔维克对“手”的设计尤为精心:两位老兵行军礼,另两位作捂嘴、捂耳的自然姿态,每一个动作里都藏着未说尽的故事。
八路军与国民党老兵的军礼姿态迥异:不同的军仪中,既有各自鲜明的个性,更镌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那位捂耳的老人双眼紧闭,似在回避不堪回首的过往;被炸断无名指的双手奋力捂向耳畔,仿佛仍在隔绝记忆中震耳欲聋的炮声。那位捂嘴的老人,双手如老根盘结、似顽瘤凸起——那是劳作一生的见证;此刻紧紧捂住口唇,像怕一声失语惊扰来人,更像在按住满腔难以言说的沉重。还有那只被日寇炸瞎的眼睛,凝固着民族最深的苦难记忆;而残存的右眼依旧炯炯有神,似要穿透岁月迷雾,看清后半生风雨变幻的人间。在孔维克眼中,这些老兵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
《抗战老兵》展览现场:孔维克与一位抗战老兵合影留念
是啊,正因有这样一群可敬的人,才换来了我们的今天。画面中的四位老兵,身体上留着战争的伤痕,在我们眼中却如此神圣、高大。在这些布满刻痕的面容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孔维克用画笔告诉我们:记住这些面孔,就是记住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孔维克的抗战题材创作远不止于此,《沂蒙山下的识字班》《沂蒙战地医院的小八路》等作品皆属此类。他的画中,从无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也无对苦难的轻佻化处理,而是以严谨的历史态度,还原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逝去的岁月,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团结与担当。这些画作如同一盏盏灯,在历史的长廊里照亮民族精神的来路,也指引着走向未来的方向——这或许正是艺术对抗战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一位有担当的画家留给时代的精神财富。
《沂蒙山下的识字班》200x260cm 2021年
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作品展
《沂蒙战地医院的小八路》200x240cm 2022年
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
笔墨当随时代,更当记取时代。孔维克的抗战题材绘画,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再现,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当年投身抗战的勇士们,如今已大多化作了历史的星辰,悄然隐没在时光深处。然而,在那个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精神长城,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始终巍峨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苍穹之上,化作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血脉中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未来,孔维克将继续用画笔丈量历史的厚度,在水墨晕染间打捞更多被时光尘封的英雄群像。他会循着民族精神的脉络,让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身影、在苦难中闪光的人性,始终清晰地映照在时代的画布上,让红色记忆在笔墨传承中永远鲜活。
孔维克,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六、七届、八届理事,民革中央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第六、七、八、九届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人物画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民革山东省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副主席,山东省公安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名誉院长。为一级美术师(二级岗),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高评委,山东智库专家,山东省决策委员会委员。
他擅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工笔写意皆能。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其中国画创作中,并探索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孔维克长期进行着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将书法构成与传统笔墨相对接的研究,推出了大量有着强烈个性化印记的古典人物画作品。代表作有:《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心学宗师王阳明》《孔子与四配》《日本遣唐使》《一山一水一圣人》等。
近年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宏大主题的创作,致力于对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研究及当代性的学术推进,创作了一批扛鼎之作,为画坛所瞩目。代表作有:《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王尽美与邓恩铭》《抗战老兵》《国学大家张伯驹》《何香凝肖像》《咱与国旗合个影》《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沂蒙山下识字班》《雪野大川进行曲》《北上》等。
孔维克作品多次参加大型全国美展、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