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卡IPO被取消审议!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13.55%
发布时间:2025-08-15 18:53 浏览量:1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原定于8月8日审议节卡机器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因发行人尚有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按照规则程序决定取消本次审议会议。这也成为2025年首家IPO上会前被取消审议的企业。
这家曾有望冲击A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企业,暂且“眼睁睁”看着即将到来的上市节点暂时落空。
回溯节卡机器人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22年12月,节卡机器人正式启动IPO进程,并于2023年5月顺利获得交易所受理,有望冲击A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然而同年9月,因上市申请材料中的财务数据超出有效期限,需补充更新,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了对其上市资格的审核。2023年12月,该公司及时提交了符合要求的财务资料,审核随即恢复。
进入2024年,该公司IPO相关文件的不断更新:1月、6月、12月,其相继更新了律师在不同阶段出具的补充法律意见书,以及发行人及保荐机构、会计师针对2023年半年报、年报财务数据更新版的回复意见,同时持续更新招股书。
过会消息发布前夕,节卡机器人相继披露回复科创板第二轮审核问询、上交所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等。一切看起都向上市敲钟发展,谁知会被“意外”打断。
根据上会版招股书,节卡机器人本次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2,061.8557万股,募集资金从此前的7.5亿元调整为6.7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投资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的产能规划有所下调,由原计划的年产5万套调至年产4万套。
招股书显示,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产能释放周期为5年。预计项目将不早于 2026 年正式投产,投产后各年度产能分别约为1.60万台、2.00万台、2.80万台、3.20万台,并在2030年以后达到年产4 万台协作机器人的生产规模。
其产能规划的调整或与市场需求预期及自身发展节奏优化相关。
财务数据层面,2022年—2024年,节卡机器人营业收入分别为28,077.75万元、34,955.62万元及40,043.1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2,854.73万元、622.8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4.40万元、-3,567.93万元及-227.82万元。
负债结构方面,报告期各期末总负债分别为1.64亿元、1.21亿元及2.10亿元,2024年末负债规模较上年末增长73.8%。从结构看,流动负债占比始终较高,分别为92.45%、84.49%及88.17%。
2025年上半年,节卡机器人营业收入为1.74亿元,同比增长4.29%;净利润为-1996.56万元,同比下滑513.5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233.64万元,同比下滑-188.96%。
对于上半年亏损,该公司解释称主要源于一季度销售淡季影响,当季净利润为-2009.06万元;二季度盈亏平衡,并预计2025年1-9月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将同比改善。
此外,该公司还披露了,2025 年上半年与 2024 年的机器人整机业务主要产品单价对比情况:
即便如此,节卡机器人在研发投入上仍未松懈。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累计研发费用为20,686.98万元,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0.07%,其中,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到约22%。
具身智能浪潮加速袭来的当下,节卡机器人推出“JAKA具身家族”,已与部分汽车产业链企业就人形机器人应用展开场景测试与验证,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近期,仙工智能、卧安机器人等同行赴港IPO均收到证监会反馈,显示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企业审核趋严。无论冲刺A股还是转战H股,企业都需筑牢盈利根基、规范信息披露、明确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路径,方能成功闯过一道又一道关卡。
历经2年多IPO长跑的节卡机器人现在还有很多难题要应对,或是破解持续盈利的难题,或是应对协作机器人赛道竞争加剧的压力。
节卡机器人的上市进程无疑被再次拉长,距离其敲钟的“路”还要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