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归于脾?中医:记好一个小方子,补脾的同时还不上火
发布时间:2025-05-21 00:41 浏览量:1
“你咋又来输液了?这一个月第三次了吧?”李大爷刚挂完水,正坐在输液椅上揉着手背,隔壁椅子上的老王一边拿着热毛巾敷手,一边问。
“唉,没办法,这段时间人总是没劲儿,嘴巴也淡,吃啥都没胃口,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医院查了个遍,也没啥大毛病,医生就让我调调身体。”
“你啊,就是太忽视身体的小毛病了。我之前也是总犯困、拉肚子、还容易感冒,后来一个老中医跟我说,是‘脾虚’,我还真不信。结果他给我开了个小方子,连喝俩星期,人精神多了,饭量也跟着上来了。”
“脾虚?”
“对,中医讲‘百病归于脾’,老年人更得当回事!”
其实,像李大爷这样的中老年人,身体上的“小毛病”背后,很多都跟“脾虚”脱不了干系。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没把它当回事,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这是“脾出了问题”。
那你知道,脾脏出“问题”时,会有哪些表现吗?
一、为啥说“百病归于脾”?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人吃进去的饭,靠脾来运化、吸收,再输送到全身。
脾一虚,就像厨房灶台火不旺,东西烧不熟,身体自然就出问题了。
那脾虚,到底表现在哪儿呢?咱一个个来说清楚:
•吃嘛嘛不香:嘴淡、没胃口,总觉得饭没味道,甚至看到饭就腻。
•一动就喘:轻微活动都出汗、心慌,人没劲儿,早上醒来还觉得累。
•拉肚子、便溏:尤其是早上,肚子一响就得跑厕所,有时吃点凉的就拉。
•舌头淡胖,边上有牙印:这是老中医一看就知道你脾虚的“标志”。
•老犯感冒:免疫力下降,风吹草动就感冒。
•脸色蜡黄或晦暗:气血生化不足,脸色自然差。
•女性朋友注意:白带增多、经期紊乱、浮肿,也都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说白了,脾虚就像车没油了,再怎么踩油门都没劲儿。中老年人本身体力、消化能力就下降,如果脾一跟不上,百病就容易冒头:高血压、糖尿病、失眠、胃病,全都可能被“带出来”。
所以中医才说“百病归于脾”,一点也不夸张。
二、中医推荐:一个补脾不上火的小方子
很多人一听“补”,就怕上火,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本身体质偏热,一吃补药就口干舌燥、长口腔溃疡。
这时,一个“温和不燥”的方子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经典、简单的小方子:
黄芪5g+西洋参5g+麦冬5g+陈皮5g,一起煮水喝。
每天一剂,可以煮两次,早晚分服。
为什么推荐这个组合?我们来逐个拆开说说:
•黄芪:补气高手,能把脾胃之气“提上来”,人自然就有劲儿,脸色也好。
•西洋参:养阴又补气,不像人参那么燥,非常适合气虚又怕上火的人。
•麦冬:滋阴润燥,缓解口干、咽喉干,保护肺气,也能让整个方子更温和。
•陈皮:理气化湿,帮脾胃“动起来”,防止补气太腻滞。
这个方子搭配合理,温补不燥,对脾虚体质很有帮助。很适合那种嘴淡、乏力、舌胖、有牙印的人。
当然,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使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看看是否适合自己体质,切忌盲目用药!
三、养护脾脏的新角度,你可能还没试过
除了喝方子,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从细节入手,给脾一个“好环境”。下面这几个方法,不少人听完都说“没想到”:
1.早餐别凑合,最好温热吃
脾喜温恶寒。
早上起床后,脾最活跃,但这时候吃凉的、喝冰牛奶,直接打击脾的工作积极性。
建议吃点温粥、鸡蛋、红薯、山药,不仅养脾还利于消化吸收。
2.“饭后靠一靠”,护脾也靠它
不是让你躺下睡觉,而是饭后坐靠在椅背上10分钟,闭目养神,别急着做事。
这个时候是脾胃消化的黄金时段,太快动会“抢走”血液供应,影响脾运化。
3.敲敲“脾经”这条线
晚上坐沙发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用拳头轻轻敲打大腿内侧(从膝盖往上到大腿根),这是脾经的走向。
每天敲5-1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老中医特别推崇。
4.吃饭别说话太多,别看剧太入神
中医讲“脾主意”,意思是思虑过度也伤脾。
现在很多人吃饭看手机、看电视、边看边激动,这些都会干扰脾的运化功能,饭吃进去也吸收不好。
5.定期“清理湿气”,帮助脾轻松工作
脾怕湿,湿气重的人,常常脾虚。
平时可以泡泡脚(加点艾叶、生姜)、偶尔喝点薏米红豆水(注意不要天天喝,容易寒凉),也能帮脾减负。
总结
人一旦过了四十岁,脾气渐虚是自然规律。我们要做的不是硬撑,而是学会温和地调养。
记住这个小方子,关注每天的生活细节,脾气一强,身体自然也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