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明明是穷人有错在先

发布时间:2025-08-16 20:35  浏览量:1

咸丰二年,曾国藩已在京城翰林院里混迹多年,他的日子过得规矩,清闲。然而,他心里却始终不安生。他见过太多京城的穷人,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成群结队地在街巷里游荡。在旁人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些可怜的流民,是时局不稳、天灾人祸下的受害者。可曾国藩不这么看。他仔细观察过这些人的眼神,发现他们并非全是绝望,更多的是一种麻木与懒散。

曾国藩出身乡绅家庭,自幼便被父亲耳提面命,“天下之穷,十之七八,皆在不务正业。”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里。他相信,勤劳可以改变命运,一个人的贫穷,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京城里的那些穷人,在他看来,就是“惰民”。他们放着大好的光景不去种地、不去做工,只等着朝廷的施舍,甚至想着如何靠一些旁门左道来混日子。这种想法让他感到不齿,也让他对大清的未来充满忧虑。

那时,太平天国的起义正如火如荼。捷报与噩耗交织,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曾国藩却觉得,这正是他一展抱负的机会。他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言辞恳切,痛陈“天下之乱,始于人心之乱,人心之乱,皆因惰民之众。” 他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惰民”问题,即使镇压了起义,乱子也会在别处重新燃起。他请求回湖南老家办团练,以士绅之力,组建一支有别于绿营的武装力量。他要用最严厉的手段,重新树立规矩,让那些“惰民”无处可藏。

咸丰皇帝被他的慷慨激昂所打动,准了他的请求。曾国藩欣喜若狂,他回到湖南,立刻开始着手筹建湘军。他召集乡邻,挑选青壮,但他的标准十分苛刻。他不要那些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他要的是那些肯吃苦、能耐劳的庄稼汉子。他要给他们饭吃,更要让他们知道,这碗饭不是白得的,是要用血汗换来的。 曾国藩的眼里,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还不安分。他要做的,就是让穷人明白这个道理。他要用他自己的方式,来重塑他心中的秩序。

湘军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带着曾国藩的个人印记。他没有沿用旧有的募兵制度,而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他招募的兵丁,大多来自乡里,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农民。他给的军饷比朝廷的绿营高,但是规矩也更严。他要求新兵必须先回家和父母妻儿告别,说明自己为何参军,并立下誓言,非得立下功劳,否则绝不回家。 曾国藩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约束。他要让每个士兵都明白,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朝廷的使命,更是家族的荣耀与生存。

曾国藩在军营里推行了一套铁血制度。他颁布了《爱民歌》,要求士兵必须尊重百姓,秋毫无犯。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对那些违反军纪的士兵,尤其是那些趁机劫掠百姓的兵丁,毫不手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穷人行凶,比富人行恶更甚。” 他认为,穷人一旦脱离了束缚,其破坏力将远超那些富家子弟。因为穷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他们的行为也就没有了底线。

在湘军的训练中,曾国藩格外注重思想教育。他经常给士兵们讲儒家经典,讲忠孝节义。他告诉他们,当兵打仗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军饷,更是为了匡扶正义,为了保卫家园,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日子。他反复强调,“天下之乱,并非全是天灾,更有“刁民”作祟。” 他认为,那些所谓的“起义军”,其实就是一群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之徒,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湘军的士兵们,一开始并不理解曾国藩的这套理论。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才来参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地发现,曾国藩的军队,确实和别的军队不一样。这里的伙食更好,军饷更足,而且只要你肯卖命,你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曾国藩用一种残酷而直接的方式,给他们上了一课:一个人穷,可以;但穷,绝不是你胡作非为的借口。

湘军的初战并不顺利,曾国藩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始终坚信,只要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就一定能战无不胜。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他尤其痛恨那些被太平军裹挟的普通百姓。在他看来,这些人并非无辜,他们原本有自己的家园,有自己的土地,可他们却因为一时的贪念,或是因为懒惰,选择了加入叛军。

一次,湘军在湖南境内清剿一股小股叛军。曾国藩命令,凡是放下武器,愿意归顺的,一律赦免;但凡是负隅顽抗的,一律格杀勿论。可他发现,在一些村庄里,许多老百姓都对叛军抱有同情,甚至暗中接济。曾国藩怒不可遏,他派人进村调查,发现这些村子里,大多是些游手好闲之徒,他们平日里就不务正业,是地方上的隐患。曾国藩认为,这些百姓的贫穷,正是他们选择作乱的根本原因。 他们不愿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生活,反而寄希望于通过“造反”来一夜暴富。

他下令,将这些与叛军有勾结的村庄,一并处理。他没有简单地进行屠杀,而是将村里的青壮年全部抓起来,送往矿山做苦力。他告诉手下,“这些人不是无辜的百姓,他们是“乱民”。如果不对他们施以重罚,日后他们只会成为更大的祸害。” 在曾国藩看来,治乱世,就必须用重典。对那些心怀不轨的穷人,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曾国藩的铁血手段,让一些人感到震惊。有人劝他,对百姓过于严苛,恐怕会引起民怨。曾国藩听了,只是冷冷一笑。他反问道:“民怨?这些“刁民”有何民怨?他们本可自食其力,却偏要投靠叛贼,妄图不劳而获。如今被惩罚,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吗?” 在他心里,那些被裹挟的穷人,并非完全的受害者。他们自身的选择,才是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他要做的,就是通过最残酷的手段,来纠正这些穷人错误的思想,让他们明白,走正道,才是唯一的出路。

经过多年的血战,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曾国藩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他也成了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然而,战后的江南,满目疮痍,流离失所的百姓不计其数。朝廷命曾国藩主持善后事宜,他面对的,是一堆比打仗更难处理的烂摊子。

许多原本的百姓,因为战乱,家园被毁,田地荒芜。他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成群结队地涌向城市。这些流民,有些是真心想找个活路,但更多的人,早已习惯了流浪的生活。他们靠乞讨、抢劫、甚至出卖劳力为生,却不愿回到土地上。曾国藩看着这些流民,心中升起一股厌恶。 他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不愿辛勤耕作,不愿脚踏实地,只想通过投机取巧来过活。

曾国藩下令,在各地设立粥厂,收容这些流民。但他同时也颁布了严格的法令,规定凡是身体健全,却不愿从事生产劳动的,一律按流氓论处。 他要求地方官府,对那些游手好闲、聚众生事的流民,必须严加惩治。他甚至鼓励地方乡绅,组织流民进行垦荒,凡是不听从安排的,就将其驱逐出境。在他看来,那些流民并非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有人劝曾国藩,对这些流民应该多一些宽容和怜悯。曾国藩反驳道:“宽容?怜悯?他们今日无所事事,明日就会聚众滋事。今日不治,明日之乱,又将从何而来? 他认为,对待这些流民,不能仅仅靠施舍,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他们的生活习惯,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上来。可他心里明白,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比打一场胜仗还要难。这些流民,在经历过动荡之后,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敬畏,他们只相信眼前的利益。

在曾国藩的治下,乞丐是一个让他深恶痛绝的群体。他认为,乞丐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贫穷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秩序和体面的破坏。他看到那些身体健全的乞丐,在大街上行乞,心中便会燃起一股怒火。他觉得,这些人本可自食其力,却偏偏要选择一种最没有尊严的方式来生存。 这在他看来,是一种道德的堕落。

他在给地方官的信中,多次提到要严惩乞丐。他要求,凡是地方上的乞丐,都要进行登记造册,查清他们的来历。对于那些老弱病残,官府可以施以援手,但对于那些身体健全的乞丐,一律将其发配到官办的工厂或者农场去劳动。如果他们拒绝劳动,就将其驱逐出城。他甚至颁布法令,禁止百姓私自施舍乞丐。 他认为,私人的施舍,只会助长乞丐的懒惰,让他们更加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过于冷酷,没有人情味。可曾国藩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认为,“治国之道,当先治民,治民之道,当先治其惰性。” 他要通过这种严厉的手段,来逼迫这些乞丐重新站起来,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

他曾亲眼看到,一些乞丐在街上公然抢夺商贩的东西,而周围的百姓,都选择了冷眼旁观。这一幕让他感到心寒。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连最基本的秩序都无法维持,那它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他相信,只要他能将这些“惰民”从根源上清除,那么整个社会的气象就会为之一新。他要用他的铁腕,来洗刷这个社会的污垢,让那些懒惰、不思进取的人,无处容身。

曾国藩晚年,主政直隶,辖区内水患频发。他亲自去勘察河道,与当地官员商讨治水之策。可他发现,每当洪水来临,总有百姓趁机哄抢物资,甚至破坏堤坝,企图将水患引向他处。他对此痛心疾首。在他看来,这些百姓的贫穷,正是他们行为失当的根源。

曾国藩下令,在沿河各县,成立“保甲”组织,将百姓组织起来,共同防汛。他规定,凡是有破坏堤坝、哄抢物资行为的,一律严惩不贷。他甚至将一些在洪水期间趁火打劫的百姓,当众斩首,以儆效尤。他的这一举动,让一些人感到震惊,认为他对灾民过于残酷。

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他召集幕僚,掷地有声地说:“治水,不仅仅是筑堤疏浚,更重要的是治人心。这些百姓,平日里不肯修渠筑坝,不愿共同维护河道,等到洪水来了,又趁机作乱。难道他们的贫穷,就成了他们破坏秩序的借口吗? ”他认为,百姓自身的不作为,才是导致水患频发的重要原因。

他要求地方官府,在治理水患的同时,还要对百姓进行教育。他告诉他们,“水患之患,非天灾也,乃人祸也。” 他认为,只要百姓能够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河道,那么水患就可以得到控制。可他心里也清楚,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比改造一条河道要难得多。他要做的,就是通过最严厉的手段,来逼迫这些百姓,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曾国藩晚年,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他办工厂、建学校、派留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改变大清贫弱的局面。然而,他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许多工人偷懒耍滑,不思进取。他们认为,反正朝廷给饭吃,干多干少一个样。

曾国藩对此感到愤怒。他认为,这些工人的贫穷,不是因为朝廷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因为他们自身不肯努力。 他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工人必须按时上下班,如果有人偷懒,一律扣除工钱,甚至将其开除。他甚至亲自到工厂去视察,看到有工人偷懒,当场就会对其进行训斥。

他曾对他的幕僚说:“办洋务,不仅仅是买机器,更是要改造人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勤奋、没有进取的念头,即使给他最好的机器,他也不会做出什么成绩来。 ”他认为,只有先治好这些工人的“惰性”,才能真正地发展洋务。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对工人过于严厉,没有人情味。可曾国藩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少数精英,而是靠每一个勤奋的国民。 他要做的,就是通过他的铁腕,来纠正这些工人的错误思想,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一直强调,治国之本,在于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教化。他认为,乡绅是联系官府与百姓的纽带,他们肩负着教化百姓的重任。他要求地方乡绅,要组织“乡约”,定期向百姓宣讲儒家经典,教导他们忠孝节义。

然而,他发现,许多地方的乡绅,本身就不务正业,甚至与地方恶霸勾结,欺压百姓。这让他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乡绅都失去了道德,那么这个地方的百姓,就更加没有希望了。 他下令,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乡绅,一律严惩不贷。

曾国藩的这一举动,让一些人感到震惊。他们认为,乡绅是地方上的精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可曾国藩反驳道:“尊重?这些乡绅,他们本该是百姓的榜样,却偏偏要为非作歹,欺压百姓。难道他们的富裕,就成了他们作恶的借口吗? ”他认为,只有先治好这些“坏”乡绅,才能真正地教化百姓。

他要用他的铁腕,来纠正这些乡绅的错误思想,让他们知道,富裕不是他们为非作歹的借口。他要让百姓明白,只有通过勤奋、正直,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他相信,只要他能够重建乡间的秩序,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为之一新。

曾国藩晚年,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一个书生,到一个封疆大吏,他看到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他看到了那些穷人的麻木,也看到了那些富人的贪婪。他始终相信,一个人贫穷,有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原因。

他曾对他的儿子说:“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把握机会。他们不肯努力,不愿思考,只知道抱怨,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这种心态,才是他们贫穷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了希望,那么他的一生,也就注定是失败的。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说他是“中兴名臣”,也有人说他是“刽子手”。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稳生活。他要做的,就是通过最残酷的手段,来重塑这个社会的秩序。

他的一生,都奉行着一个信念:“天下之穷,十之七八,皆在不务正业。” 他用他的一生,来践行这个信念。他用他的铁腕,来纠正那些穷人错误的思想,让他们知道,穷,不是他们的错,但穷还不安分,就是他们最大的错。 这也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个最残酷,也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