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100万套房”?姚洋回应!

发布时间:2025-08-17 10:16  浏览量:3

姚洋“中储房”构想:救市的良方,还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作者:头条资深观察员

---

一、“北大教授搬家上海”背后的南北之争

近日,北大国发院前院长姚洋的一段自述视频,意外引爆了公众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热议。这位北漂四十年的学者,突然宣布加盟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金学院,还语出惊人:“北京马路太宽,缺乏人性化;北方文化不够理性,南方官员治理更高效。”一时间,网友炸锅,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怒斥“地域黑”。

其实,姚洋并非第一次“语出惊人”。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一直以直言不讳著称。不过,这次“搬家”与“观点”的结合,确实让人浮想联翩。他提到的“一代人的南方崇拜”,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从经济重心南移、生活方式差异到文化包容性,南方的吸引力正逐年增强。

但我们要问一句:南北差异,真有那么大吗?还是只是“换了地方就换了个世界”的心理投射?

---

二、“中储房”:中央出手收房,真的可行吗?

如果说南北之争只是开胃菜,那姚洋提出的“中储房”设想,才是这顿思想盛宴的主菜。

简单来说,这个设想就是:中央政府直接下场,以公允价格收购一二线城市的法拍房,作为“房市稳定器”,资金来源是发行长期国债。目标很明确——稳房价,稳预期,稳信心。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国家队”入场救市?没错,姚洋正是这么想的。他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收购住房积极性不高,因为怕房价继续跌,怕资产“烂”在手里。而央行推出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计划,效果也并不理想。

那么问题来了:中央真的应该下场“买房”吗?这是否意味着政府要成为“超级房东”?会不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化干预?更关键的是,2万亿元的资金从哪里来?又如何避免滥用、腐败和效率低下?

这些问题,姚洋在采访中也试图回答。他认为,中国居民存款增长惊人,钱“淤”在金融体系里,不如引导出来用于稳定房市。而法拍房数量庞大,超过100万套,成交低迷,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问题在于,法拍房的产权问题复杂,价格评估困难,如何做到“公允”?又如何避免变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利益输送”的温床?

---

三、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组合拳”:限购取消、融资松绑、制度重构

姚洋的“中储房”设想,只是他房地产政策建议的一部分。他还提出:

1. 全面取消限购政策。他认为,当前的限购政策已形同虚设,北京、上海、深圳的“部分保留”更像是拖延症的表现。他打了个比方:“一个人都要进ICU了,给他开感冒药还有什么用?”

2. 改革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机制。目前的融资政策以项目为单位,限制了房企资金流动性。姚洋指出,房地产企业本质上依赖的是“资金池”运作,如果只对个别项目放贷,反而容易引发整体流动性危机。

3. 推动房地产行业回归市场化。银行应有更多自主权,判断哪些企业值得放贷,而不是被政策“绑住手脚”。

这些观点,虽然不是新鲜出炉,但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跌跌不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犀利。尤其是“限购取消”这一条,直击市场痛点。

但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房地产问题不是靠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它背后牵扯的是土地财政、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居民杠杆率、人口结构变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

---

四、社保制度:不是负担,而是“人生投资”

除了房地产,姚洋还谈到了另一个关乎每个人利益的话题:社保。

他表示,最高法新规明确“不缴社保”无效,这是个利好。虽然部分企业可能短期内感到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社保是劳动者必须缴纳的“强制储蓄”,而且是笔“划算的投资”。

他算了笔账:个人缴费8%,退休后拿60%社平工资,每年还按GDP的70%增长。这相当于一笔稳健的长期投资。

更重要的是,国家有3万亿社保基金结余,还有60万亿的国企净资产作为后盾。换句话说:养老金不会断,也不会“烂尾”。

这个观点,其实回应了一个社会焦虑: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交社保?很多人觉得“现在拿钱少,退休远”,不如自己理财。但姚洋提醒我们:社保不仅是“国家兜底”,更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

五、从“南方崇拜”到“中储房”:姚洋的思维逻辑

姚洋的观点,看似跳跃,实则有其内在逻辑。

他关注城市规划、南北文化差异,反映出他对“人本主义”的城市治理理念;他提出“中储房”,是希望中央以制度性手段稳定市场预期;他对社保制度的肯定,则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全网”的重视。

姚洋不是“乌托邦主义者”,也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更像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既看到问题的复杂,也愿意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当然,他的设想能否落地,还要看政策制定者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但至少,他提出了一个方向,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政府是不是应该从“看得见的手”转向“更聪明的手”?

---

结语:姚洋的“房子”与“人生”

这篇文章,我们谈了姚洋的“搬家”、谈了“南北文化差异”、谈了“中储房”、谈了房地产政策、也谈了社保制度。

看似话题跳跃,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稳定预期、重塑信心、保障民生?

姚洋不是唯一的答案提供者,但他无疑是一个敢于提出问题、挑战常规的思考者。

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声音。

---

【作者注】本文为原创内容,观点基于姚洋公开言论与《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如需了解政策细节,建议查阅官方文件。

---

字数:约2000字

阅读引导:你是否也觉得房价太跌?你是否也关心社保未来?姚洋的思考,或许能给你新视角。

以上内容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