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是幸福的吗?

发布时间:2025-08-17 14:41  浏览量:3

无知的人总是打不开认知系统,有时候闭目塞听,认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幸福的。果真如此吗?

道家学派认为,无知才是人的本真状态,就是放下任何的私心杂念,人的精神就会获得自由。人不受到知识的污染,就不会认为知识存在,不认为世界存在,哪怕不认为自己存在,也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精神获得自由,就算是绝对自由。倘若人不思不想,处于无知无觉的状态,那么他有可能感觉到美好,有可能感觉到幸福。佛家也这样认为,认为放下身外所有的一切,放下身内所有的欲念,就可以达到精神澄明的状态,也叫做空明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会获得大喜悦,会感觉到幸福,而这种大喜悦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真正的喜悦。这种修为是佛的修为,似乎一般人并不能获得,但很多人都向往,都想要通过坐禅的手段来实现内心的幸福和光明,实现精神绝对的自由。当外求法完全转化为内求法,甚至连内求的欲望都放下了,人的精神就会获得自由。这种精神的自由是人幸福的根源,也是人喜悦的根源。人用外求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觉得幸福,其实只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倘若没有欲望,也没有任何满足,那么人就会获得本真的幸福。或许放下身外所有的一切,放下身内所有的欲念,就会迎来真正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并没有实现什么欲望,也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其实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一定真的实现什么欲望,不一定真的为社会作出贡献。

无知无觉的人似乎可以感受到幸福,因为人没有什么念想了,没有什么想达到的目标了,也就不会受到什么观念的束缚,不会受到工作和生活的限制,甚至不会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不会受到法律的限制,当然就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幸福。这种精神修炼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实用的,因为他们要工作,要挣钱养活自己,还要挣钱养家。倘若人人都像佛一样放下所有的欲望,那么他们就没办法工作了。整天陶醉在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里,感受到了幸福,但很容易饿死。人是灵肉统一体,不仅精神要获得满足,而且肉体也要获得满足,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倘若只是像佛家一样,注重主体精神的修炼,而忽略了肉体的欲望与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那么人就很容易跑偏,很容易活在认知偏见里。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偏见里,而且不能互相说服,不能互相代替感受世界。在精神修炼的层次,无知或许真的是幸福的,因为无知无觉本身就放弃了欲望,放弃了各种需求,当然也就放弃了各种羁绊,放弃了各种心理障碍,最终实现精神绝对自由的状态,当然是幸福的。倘若要活在物质世界,就要工作,要挣钱,而且不能无知,要获得一定的文凭,依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谋生,当然就不容易放弃各种欲望了。

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不能获得精神的绝对幸福,只能获得相对的幸福。其实精神的绝对幸福也是一种相对幸福,是相对于物质世界来说,相对于肉体来说是绝对幸福。倘若在现实世界中,人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实现自己的欲望,并不能保持无知的状态。可是每个人几乎都是无知的,都生活在个人的偏见中,生活在自己认知的主观世界中。甚至世界本身是虚假的,人的各种感触也是虚假的,而每个人都信以为真。当然就会生活在自己的认知偏见里,也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感觉到幸福,而没有获得,就感觉到苦恼,这是人的一种情绪变化,却不足为据。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人本来就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虽然人经过社会规则的喧哗,有了各种欲望,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有了自己的工作,能够挣钱养活自己,有的还能挣钱养家,就算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但他们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只是暂时的拥有,哪怕拥有了爱情,拥有了婚姻和家庭,拥有了儿女,也仍然只是暂时拥有,获得暂时的幸福,却并不能获得精神绝对的幸福。除非有人夜间参禅打坐,或者是躺在床上,放下各种欲望,放下各种思想,达到精神的空明状态,就能感受到纯粹的自由,感受到自由带来的幸福。不然人在社会上生存,无知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每个人都是无知的,但这种无知是相对的。当大多数人都有高学历的时候,低学历的人就显得无知。但也不能绝对这样说,高学历的人很可能没有技术,甚至找不到工作,而低学历的人有技术,可以凭借技术吃饭,有的混的比高学历的人还好,还要幸福。两相对比,看不起低学历的高学历的人就显得无知,而低学历的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显得聪明,也能体会到幸福。当大多数人都相信网络信息的时候,不相信网络信息的人就显得无知。但也有可能正好相反,大多数人都被网络信息欺骗了,显得无知,而不相信网络信息的人就显得很聪明。在社会层面,无知的人并不是幸福的,很有可能受到他人的排挤,甚至被排斥和打压。倘若有人像道家或佛家学派的人一样,回避社会主要矛盾,躲在自己精神的港湾,那么这样的人很可能因为逃避而被别人欺负。德尼古拉说过:“渴望在一生中保持天真,在道德上是危险的,正如保护自己不受人的生活世界那些重要且令人不安的方面影响。试图通过回避任何可能考验或运用美德的情况来确保自己的美德是道德逃避,即劣性。始终以保护自身德性为首要考虑而行动是不道德的。”像道家和佛家学派的修行者那样,逃避社会矛盾,逃避社会道德,以为维护了自己纯真的天性和美德,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社会没有任何改变。

当然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能以对社会改变多少来评判。无知可能会封闭自己,也有可能陷入偏执的境地,和绝大多数人不一样,或者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感受到幸福就是幸福,就像古代人知足常乐一样,其实只不过是农民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影响,而统治阶级却从来不会知足常乐。物质的纯洁是一种相对纯洁,获得的幸福是一种相对幸福。倘若放到社会上来看,这种鉴赏是物质层面的,实现了人的欲望,但有止境。无知无觉,退守内心,似乎可以获得精神自由,但并不一定获得社会承认,而是一种自我主观感受,甚至有一些自恋,给人满足感,幸福感,是无止境的。而在社会中生存,就不能无知,而是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尽最大可能改变自己和社会,才会看到更多的人和风景,看到更多事情的真相,当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会获得很强烈的幸福感受。但千万不要沉迷于这种幸福,而是看到自己的认知局限,看到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