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友谊破碎?德国外长对华挑衅之后,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发布时间:2025-08-21 18:03  浏览量:1

8月18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日本的一番言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水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欧洲重要国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这次亚洲之行原本被视为外交例行公事,却没想到变成了一场对中国的“舆论围剿”。

从台海到南海,从经济到安全,他几乎对中国横加指责,这番话不光引来了中方的强烈反击,也让整个中德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在此之前,德国总理默茨刚刚在白宫吃了一次大亏,被特朗普当面羞辱,德国在俄乌问题上的话语权一落千丈。紧接着这位外长就跑到亚洲来“刷存在感”,无端挑衅中国。这一连串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德国为何突然对中国火力全开?

难道中德几十年的合作积累,在短短几天内就灰飞烟灭了?德国外长的激烈言论,是他个人的政治投机,还是德国对华战略的转向信号?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德国的“变化”,早有预兆。这位外长刚刚上任不久,就火急火燎地选择亚洲作为首访方向。他登上飞机前就提前“预热”,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口气点名中国在亚洲“咄咄逼人”,还说中国的政策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他的这番话,不仅没有任何新意,反而像极了美国政客的那一套“剧本台词”。

而这种“提前预设立场”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是外交上的偶然。紧接着,他与日本外相岩屋毅一起发表联合声明,在那份声明中,中国居然被称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帮凶”。

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指控,认定中国是这场战争背后的支持者,甚至有媒体直接说:中国不支持,俄罗斯打不了仗。这话说得有多离谱,中方立刻就做出了回应。

我们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就做出了表态,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干涉。并提醒有关国家不要挑动地区紧张局势,破坏和平稳定。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都知道,这八个字——“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就是给瓦德富尔的回应。

而这个回应,并不是无的放矢。在德国国内,默茨政府刚刚因为外交上的失败而陷入民调低谷。从特朗普在白宫对德国领导人“无视羞辱”,到外长在日本大放厥词,德国政坛一系列动作,已经暴露出他们在外交层面的焦虑和不安。

尤其是在俄乌问题上,德国已经彻底被踢出谈判桌。8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宫先单独会见泽连斯基,然后起身打了40分钟电话给普京,回来后直接宣布筹备三方会谈。

欧洲领导人本以为能参与其中,结果连张椅子都没有。欧洲本想刷存在感,结果成了“背景板”。德国外长这个时候跳出来对中国动手,显然不是巧合。他在日本提出所谓“八国合作框架”,包括德、法、英、波、日韩澳新,目标直指中国。

这样的外交语言,听上去像是在构建一个新的“小圈子”,实则不过是想“抱团围堵中国”。但德国真的有这个能力吗?当年德国喊出“工业4.0”,欧盟的GDP一度超过美国,确实有底气说话大声。但今天的德国,早已经不是那个德国。

能源价格飙升,工业竞争力下滑,芯片、AI等新兴产业全面落后。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外长竟然还扬言要“管一管”中国的内政,这不是自不量力是什么?

中德之间的合作,可不是靠一句话就能抹去的。中国是德国汽车的重要市场,2024年,中国进口德国汽车及配件超170亿美元。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开设研发中心,已经是“共同成长”的局面。如果德国真的要学日本搞“经济安全”那一套,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这次德国外长的挑衅,也暴露出德国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二战之后德国实现统一,中国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我们一直尊重德方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可现在到了台湾问题上,德国外长却说三道四,完全无视中国核心利益。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伤害了中德关系,也让人看清了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真实面貌”。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过去我们总以为欧洲是理性和务实的代表,尤其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更善于做战略判断。

但现在看来,德国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变得越来越缺乏独立性。对美国不敢吭声,对中国却“重拳出击”,这种背后没有底气的强硬,是最危险的。

观察德国外长的言行,其实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欧洲当前的尴尬处境。他们本想在俄乌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现实是,所有决定都得听美国的。

他们想在亚洲搞点存在感,结果又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印太战略”。他们一边想强调经济自主,一边却又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慌。

德国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不光是外交层面的博弈。它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全球格局转型的当口,谁能保持冷静、谁能看清大势,就决定了未来谁能站稳脚跟。而德国这次的操作,只会让它在亚洲失去朋友,也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边缘化。

中德关系不能因为一位外长的言论就彻底崩塌,但这次事件之后,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德国外长的表现说明:面对欧洲某些国家的“表演”,我们不能再天真。

未来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外交沟通,都要多留一个心眼。真正的朋友,是在风雨中还能互相信任,而不是在压力面前转身捅你一刀。

德国外长这次的挑衅行为,不仅破坏了中德之间的信任,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关系远比表面复杂得多。合作可以继续,但底线必须坚定。中德友谊不是说破就破,但德国若执意挑衅,中国也绝不会退让。

信息来源:

德国外长应收回涉华不当言论

2025-08-20 08:13·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