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发展火热,京东率先起跑,欲做机器人“渠道之王”
发布时间:2025-08-24 08:03 浏览量:4
京东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2025年8月8日至8月12日,北京亦庄迎来了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这场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力量与产业资源的盛会,不仅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参展,更以其空前的展览规模和热烈的观展氛围,成为观察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展会现场人潮涌动,展位之间摩肩接踵,观众们或驻足体验人形机器人的灵活动作,或与智能服务机器人互动对话,或围观工业机器人在模拟产线上的高效作业,无不彰显出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加速迈向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据国际权威机构花旗集团最新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亿元),届时全球将部署近6.5亿台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陪伴、工业制造、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这一预测背后,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算法和材料科学的持续突破,以及社会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在国内市场,机器人产业同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5.5%,增速远超传统制造业平均水平。截至当前,全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已突破93万家,仅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注册企业逾10万家,同比增幅达45%,显示出资本与创业者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布局。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端的强劲需求——在今年“618”购物节期间,京东平台智能机器人品类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Embodied AI Robots)销售额更是实现了惊人的17倍增长,成为电商平台上增长最快的科技品类之一。
在这一波产业浪潮中,京东作为国内领先的供应链技术与服务企业,正以独特的战略视角率先抢跑。它不仅通过自有投资布局机器人研发,更依托其强大的电商平台、物流网络和用户基础,全面发力机器人销售渠道建设,明确提出要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渠道之王”。
赋能产业链
京东率先抢跑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潜力,众多科技巨头、初创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入局。而京东的策略显得尤为系统和前瞻:它不局限于单一环节的参与,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赋能生态。2025年8月9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京东3C数码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接受了包括《物流技术与应用》在内的多家媒体联合采访,首次系统披露了京东在机器人赛道的战略布局。
徐磊接受记者采访
徐磊指出,京东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机器人品类的线上销售,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与用户数据。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升级发生在2025年3月——京东正式成立“智能机器人专项团队”,标志着其从“销售平台”向“产业赋能者”的角色转变。该团队的核心使命,是整合京东在技术、供应链、渠道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核心能力,全面助力机器人企业实现商业化突破。
目前,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天工机器人、众擎智能在内的众多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均已入驻京东平台,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商用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多个细分品类。京东为这些品牌提供“一盘货”解决方案,即打通线上京东主站、面向企业客户的“京东慧采”平台、全国超过500家京东MALL及线下体验店,以及京东国际海外销售网络,实现全渠道一体化运营。
在本次大会上,京东还重磅发布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即未来三年内,将投入百亿元资源,助力100个智能机器人品牌实现单品牌销售额突破10亿元,业内称之为“百亿计划”。这一计划不仅体现了京东对机器人市场的坚定信心,也展现了其作为平台方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决心。
京东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
为实现这一目标,京东推出了多项支持举措:首先,实行“0门槛入驻”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其次,提供全渠道推广资源,包括首页流量倾斜、内容种草、直播带货、KOL合作等;再次,在售后服务方面,建立专门的机器人客服团队和维修检测中心,支持仓内检测、远程诊断、换新服务等;最后,通过AI技术赋能,提升用户匹配效率——京东利用大数据与算法模型,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实现“人货场”的高效匹配,提升转化率。
链接产销两端
京东具备独特优势
“京东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型企业,能够在产业端与消费市场之间搭建高效链接,同时为机器人企业和终端用户创造双重价值。”徐磊强调。当前,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大多数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而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用户服务等“后端”环节投入不足。这导致许多优秀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难以快速打开市场。
京东的优势恰恰在于其强大的“连接能力”。一方面,京东拥有超过6亿的活跃C端用户,覆盖从一线到下沉市场的广泛消费群体;另一方面,通过“京东工业”平台,其B端企业客户已超过900万家,涵盖制造、物流、零售、医疗等多个行业。机器人企业一旦入驻京东,即可借助其成熟的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迅速触达目标客户,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京东展台
不仅如此,京东还高度重视用户体验与场景化营销。在近期升级的京东MALL等线下新业态中,公司专门设置了多个机器人应用场景:消费者可以与“抓娃娃机器人”互动娱乐,体验“抽奖机器人”的趣味抽奖,观看“咖啡机器人”现场制作拿铁,甚至围观“煎饼机器人”自动摊饼、刷酱、打包的全过程。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参与感,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大众对机器人产品的认知与接受度。“未来机器人要走进千家万户,覆盖千行百业,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徐磊表示,“京东的线下渠道提供了绝佳的展示与互动平台,让用户能够近距离感受机器人的能力与价值,从而激发潜在购买需求。”
此外,机器人产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产业链生态。京东平台不仅吸引机器人整机制造商入驻,还汇聚了大量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电池模组等。为保障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京东对核心零部件实行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包括资质检测、性能测试和用户反馈闭环管理,确保在自营模式下实现对品质与服务的可控。
对于消费者而言,京东提供机器人本体、充电设备、组网模块、配件耗材等“一站式购齐”服务,极大提升了采购便利性。而对于企业客户,京东通过“京东慧采”平台提供定制化采购方案、技术支持、二次开发对接等增值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特定需求。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可通过京东平台批量采购协作机器人,并获得配套的集成方案与售后服务,显著降低部署成本与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还通过规模化采购优势,帮助上游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降本增效”。徐磊透露:“我们已经上架了数十款主流品牌的传感器与核心模块,并通过集中采购谈判,为合作方争取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最终惠及终端客户。”
从硬件到软件
京东布局具身智能新赛道
在推动机器人渠道建设的同时,京东也在积极探索技术层面的深度赋能。近年来,“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新热点,强调机器人不仅具备感知与运动能力,更能通过大模型实现类人认知与情感交互。京东正从软件层面切入这一前沿赛道。
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
徐磊介绍,京东已将其自研的JoyInside大模型能力开放给机器人厂商,支持将大模型“注入”机器人硬件系统。这一能力使得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执行预设指令的“机械臂”或“移动底盘”,而是具备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识别、上下文记忆和主动交互能力的“智能体”。例如,接入JoyInside大模型的陪伴机器人,能够记住用户的喜好、理解模糊指令、进行有温度的对话,甚至在用户情绪低落时主动安慰,真正实现“有情商的交互体验”。
“很多机器人公司在研发上更侧重‘小脑’层面的运动控制与路径规划,而在‘大脑’层面的语言理解与情感交互上相对薄弱。”徐磊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大模型能力的注入,为机器人赋予‘灵魂’,让它们从‘能动’走向‘能懂’。”
商业化爆发进入临界状态
渠道大战悄然开始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家庭服务、医疗康复、仓储物流,还是教育娱乐、公共安防,机器人正逐步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认为,机器人商业化已进入“临界爆发点”。
在这一背景下,渠道竞争正成为产业博弈的新焦点。京东并非唯一布局者。2025年8月8日,全球首家实体机器人4S店“Robot Mall”在北京正式开业,集销售、配件供应、维修保养、用户培训于一体,覆盖40余家厂商的50多款产品,包括“天工”人形机器人、优必选Walker S等明星机型。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沉浸式体验与本地化专业服务,尤其适合高价值、高复杂度的机器人产品。
全球首家机器人4S店落户北京亦庄
与此同时,部分头部厂商选择通过官网商城或第三方电商平台(如天猫、抖音等)建立直营渠道,结合内容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触达C端用户。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也成为机器人品牌进行场景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通过短视频展示机器人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用户兴趣。
更前沿的模式正在涌现:一些企业正探索“机器人即服务”(Robotics as a Service, RaaS)平台,推出租赁、订阅、按需付费等灵活商业模式,降低中小企业和家庭用户的使用门槛。例如,一家餐厅可以按月租赁送餐机器人,无需承担高昂的购置成本,同时享受平台提供的维护与升级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产品逐渐普及,未来的商业生态将更加多元:既有京东这样的综合性渠道平台,也有垂直领域的专业服务商;既有线上电商的高效覆盖,也有线下体验店的深度服务;既有整机销售,也有租赁与订阅模式。机器人或将如当年的家电、汽车一样,在渠道端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与创新。
然而,机器人毕竟不同于传统消费品。其技术复杂度高、应用场景多样、用户需求差异大,产业的商业模式与销售形态尚未完全定型。正如徐磊所言:“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前路充满未知与挑战,但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京东的“百亿计划”能否成功?谁将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国美”或“苏宁”?这些问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在渠道、服务与生态上率先构建壁垒,谁就更有可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