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崩溃再上热搜,京东外卖被官方约谈!
发布时间:2025-05-16 16:49 浏览量:3
自上线以来便一路高歌猛进的京东外卖,似乎迎来了降速的时候。
就在5月14日,京东外卖竟然又又又因为系统崩溃而冲上了热搜,回顾过往,这已经是三个月以来的第三次。
依旧是午间点餐的高峰时段,多名网友发帖吐槽京东外卖下单后没有骑手接单配送、出现订单延迟等情况。
一时间,社交平台再次被“京东外卖又崩了”“下单没人送”等吐槽刷屏。
再次崩上热搜,京东熟悉的道歉与补偿也来得很快。
下午五点,京东外卖官方账号发文回应了中午的系统故障,并根据具体情况,为受影响用户予以免单或发放25-20补贴的补偿。
图源:京东外卖
对于故障原因,京东外卖解释称,是618活动订单量暴涨,才导致系统出现短暂故障,目前已全面恢复。
这已经不是京东外卖第一次出问题。
此前,京东外卖也曾因“下单量暴增”发生过页面无法跳转、订单无人配送、商家收不到下单等系统故障。
只是,如今距离京东外卖上线已过去近三个月,每个月都在发生的系统崩溃问题,无疑会消磨用户的信心与耐心。
毕竟,如果说上线初期的第一次崩溃是压力测试,后续的多次故障则暴露了平台在高并发、全链路调度上的基础能力短板。
尤其是在这个系统技术决定体验、体验决定留存的外卖战国时代,技术失控本身,就是对竞争力的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外卖的这次事故,恰好出现在整个行业由“狂热扩张”走向“集体冷静”的转折节点上。
就在京东外卖因系统崩溃登上热搜的前一天晚上,五大部门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强调要“规范经营、保障骑手与商家权益、促进平台公平竞争”。
图源:央视新闻
还记得今年2月,京东高调入局外卖,以“全年免佣金”“25-20大额补贴”“平台不抽成”的旗帜杀入红海,一时间掀起行业巨浪。
美团、饿了么相继应战,平台间的补贴如暴风骤雨,“外卖三国杀”成为春季最热商战话题。
但热闹的表象之下,是结构性问题的不断暴露:
用户流量虽暴涨,但复购率并未同步提升;
商家短期受益,但面对“独家协议”与价格战压力长期无解;
骑手表面受益于“保障升级”,实则被平台算法更严密控制……
于是,5月13日,一纸“五部门联合约谈”犹如当头棒喝,令这场商战突然降温。
在电商参考看来,这一次官方出手,不是反对价格战,而是反对“以补贴为名、行垄断之实”的控制博弈;
不是扼杀竞争,而是要求平台“以人为本”重新审视其增长逻辑。
这其中,京东无疑是风口上的靶子——一方面是补贴激进、战线拉长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系统事故频发、市场信任受挫的风险点。
平台尚未站稳脚跟,监管已提前入场;产品尚未跑通闭环,社会责任的靶心已落肩上;
显然,京东外卖在狂飙之余,还需要一点冷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部门约谈消息传出的同一天,京东才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
财报披露,京东在一季度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创近三年新高。
其中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收入为57.53亿元,同比增长18.1%。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财报电话会上,京东方面一度高调宣称“京东外卖的日单量已经接近2000万单”“以技术重构行业信任机制”。
然而仔细拆解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经营费用从上年同期的15.1亿元同比增长65.3%至24.9亿元。
这使得新业务板块在一季度的亏损额扩大至13.27亿元,经营利润率为-23.1%。
也就是说,外卖业务并未单列为主要营收模块,也尚未实现盈利贡献。
显然,补贴烧钱的后果,已经在报表上写下了真实的成本。
与此同时,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的措辞也颇有深意。
管理层在表态“继续看好外卖市场”之外,也强调“会根据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调整补贴策略”“聚焦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冲高”。
这番语气,透露出一种微妙的降温姿态,而监管的及时介入,则为这场由狂飙转向理性的战事,提供了外部的“兜底逻辑”。
外卖平台间的战争,从来不只是流量之争,更是模式之争、秩序之争。
起初,是补贴抢用户、佣金抢商家,骑手是链条上的消耗品;
后来,平台用技术驱动配送、算法优化派单,骑手被“数字工厂”管理;
如今,随着监管目光聚焦平台治理,骑手的社保、派单自由、劳动保障被推向台前。
不难看出,“资本竞速”已到尽头,“治理升级”才刚开始。
图源:小红书网友
未来外卖平台的竞争,不再是谁补得狠、谁扩得快,而是谁更能用“慢变量”取胜。
而对整个行业而言,约谈不过是序章,真正的变革才刚开始。
平台经济走向“治理型平台”,意味着企业要把“社会责任”嵌入增长模型中,把“规范红线”转化为竞争优势。
美团、饿了么要回头看自己早年野蛮生长时留下的制度债,京东则需正视自己新入局者的执行短板。
最终,行业的优胜者,未必是资源最多的那个,而是最能将“人本精神”落实到产品细节、商业逻辑与社会关系中的那个。
外卖不是游戏,不能总靠烧钱赢局,更不能总靠道歉应对崩盘,同理,平台之大,不在流量,而在担当。
从技术竞赛到信任重构,从补贴轰炸到服务打磨,外卖行业正在走进下一章。
风暴过后,只有能将“公平、公正、可持续”融入基因的平台,才有资格在未来占据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