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崩了!首位度全国倒数,最后还落个“郑在吸”的名号?

发布时间:2025-08-22 19:35  浏览量:1

没有郑州,都给我去珠三角打螺丝去。

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作为一个周口农村出来的穷学生的心里话。

其实,从全国范围来看,郑州在河南也算不上一家独大,如果郑州这叫吸,那其他地方叫什么?榨吗?

首位度截至到去年底是22.9%,更关键的是在全国省会里面排名倒数,这还包括一众双核心城市。

排在后面的广州、济南、南京,这都是什么概念的存在,很难理解“郑州的增量就是我们的损失”这种逻辑。

郑州如果搞不好,弄得一塌糊涂,沦落到石家庄、太原那个层面,下面的兄弟就一个个能发展成苏州,无锡,?

最近有三件事情让我不吐不快,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指正。

第一件事情,是郑州的大雨。

郑州主城区有些地方地势低被淹了,网上传播很广,因为四年前郑州720的恐惧还在。

结果呢,我在很多评论区看到,不少开封跟洛阳的网友吵了起来,原因竟然是在争谁更适合做省会。

很是费解,北京上个月被淹,也没见南京、重庆、开封去争一下啊。

第二件事是河南大学来郑州。

开封的网友基本吐槽郑州吸了河大,说河大忘恩负义,连注册地都迁到郑州。

没有人思考,河大来郑州获取了多少资源,郑州甚至东区给了多少倾斜;也不会有人考虑河大的意见、河大老师的意见。

河南大学来郑州,成绩到底有多大?

河南大学来郑州被骂的那么惨,真的单纯是河大的问题?我不服!

更没有人管河大会不会发展更好,工科跟医科的进步没人接话,反正就是“你郑州强迫的”。

甚至于,河大老校区的大礼堂在开封着火了,没人说自己的问题,都是一副“你懂的,郑州这也太狠了”的态度。

你看,自己倒霉了,从不怀疑自己有问题,总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

至于河大的发展、河大的未来,非要“肉烂在自己锅里”,走了就骂。

至于学生宿舍够不够用、教职工宿舍憋屈了多少年,都活该。

都在说河大在开封一百多年了,没人提这一百多年里,河大还是两三千亩,硬塞几万人进去,一万七千多人得在校外租宿舍的事儿。

没人考虑河大是河南人的河大,它按省份招生,发展好了、规模大了,招到更多优秀人才,补上工科跟医科的短板,不管是周口、开封还是郑州人,都能跟着受益。

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未来家里小朋友考上双一流的概率,又高了那么一丢丢,仅此而已。你还准备让河大给你纳税,还是让你天天去玩?

如果想去欣赏,老校区又不会关闭。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有人辩解这个观点,不少开封的网友就说要把第一监狱也给郑州。

还有些人建议,把铁塔公园的铁塔也搬到郑州来。

这个逻辑,我一直没弄明白,看不少网友也是一脸懵圈,有懂的,欢迎指点一下。

河南师范大学创新港校区开启招生,新乡的高校策略看不懂!

之前说过类似的问题,河南师范大学新校区建到了平原新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我说这是个失误,原因也一样。

大学现在也需要钱、需要人才、需要优质生源。

兰大和西北民大搬到夏官营就是决策失误,把百年名校弄到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算搬到兰州新区也比那里好得多。结果呢?

学生不想去,老师不愿意去,19位院士跑了18位,兰州大学成了东部名校的“免费青训营”。

光2000到2004年,兰大副高以上老师就走了近40人。

就算国家2019年发文件禁止东部高价抢人,可市场不听文件。年轻人才拖家带口,需要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高校要留人,得把待遇、实验设备、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一起打包升级,光靠情怀留不住人,更别提道德绑架了。

光说河大一百多年校史,很牛逼,可老师的待遇总不能一直被锁在名伦那个地方吧?

后来好不容易给金明校区弄了新校区,憋屈多年的老师也有了教职工宿舍,可学生宿舍又不够了。

这次准备苦一苦谁呢?苦到什么时候?

第三个,就是洛阳的龙门站。

每次都被阴阳怪气,说郑州碍事儿、不舍得放权、故意打压洛阳,说郑州在吸洛阳。

龙门站规模小,就是郑州使坏。

洛阳作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为数不多能修地铁的,自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问题是,郑州没那么牛逼啊。

先把郑州和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分清楚啊。

洛阳无论是高铁建设还是地铁建设,很多都是省级统筹的结果,以及国铁集团的规划,撑死了涉及郑州铁路局的事儿。

他们是企业,要的是利润、是盈利、是看需求,这一点连王思聪都清楚,不会因为自己喜欢不喜欢影响电影院排片,排多少由市场说了算。

就算你说的人家反驳不了,人家也回来一句:你们郑州宁愿跑到鸟不拉屎的航空港建设个威武雄壮的高铁站,空在那里都不让洛阳修!

咱先不说港区建设高铁站,郑州能说什么话那是省里的战略,就算郑州花300亿投资郑州南站,怎么了?

如今,洛阳的领导这次直接带队去了国铁,问题是不是解决的就快了?

所以说,洛阳别盯着郑州,就盯着国铁集团,把郑州局作为目标才有用,其他的没有任何意义。

包括说洛阳的企业被郑州吸,说实话,洛阳作为重工业基地,在轴承、拖拉机、材料等领域沉淀很强。

但目前的问题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谋求更高的平台,就像郑州的锅圈、蜜雪冰城、巴奴出走一样,郑州还能说“你不准走”?

中航锂电,从洛阳迁到常州;

中铁十五局集团,从洛阳迁到上海;

中机十院国际工程公司,从洛阳迁到北京;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从洛阳迁到深圳;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院,从洛阳迁到天津;

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从洛阳迁到天津;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洛阳迁到广州;

中铁隧道局集团,从洛阳迁到广州;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洛阳出走广州;

……

就算没有郑州,洛阳有多少企业的控制权落到了其他地方国资或个人手里?郑州占比有几个?

这不是抢不抢、吸不吸的问题,而是选择与被选择的问题。

就像郑州,想搞郑开城际?想修地铁17号线?那不还是没办法?

一穷二白的兄弟,你郑州突然赚到钱了,穿得人模狗样,别人恭维两句,最难受的反而是这些曾经的兄弟:“本来穷得好好的,你拿个奥迪钥匙出来干嘛?”

其实说句难听的,就算前些年没有郑州,甚至郑州发展得一塌糊涂,大家就发展得很好吗?

不还是一起穷得冒泡,穷得很稳定?

没有郑州,河南的几百万人现在不还在长三角、珠三角打螺丝,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一大堆。

现在有了郑州,是不是至少多了一个选择?

都是富士康、都是比亚迪,至少在自己家门口,回家是不是方便一点?

很多人总认为,至亲的人本来不如自己,怎么就走了狗屎运暴富了?“这本来应该是我的机会,不行,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我要拿回来本应该属于我的一切。”

可事实上,你兄弟就算没发家,懒得拉你一把,你就能起来?未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