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虽为奸臣,却立三大奇功,康熙宁杀索额图,却保他一世富贵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8 浏览量:1
权倾朝野的大佬,居然能一生富贵?明明背地里贪污、卖官、结党营私,可他却活得比谁都滋润。可就在最风光的时候,突然有个小人物递上了一道密折,把他的事抖到了皇帝跟前——这世上,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呢?康熙听了密奏之后,不禁皱眉,谁敢揭明珠的老底?这口气,怕是都压了好几年了吧。
我们都说清朝官场水深,但在康熙二十六年冬天,一句“直隶巡抚于成龙密奏,大清的官都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光了!”却把这潭水搅了个彻底。其实想想,于成龙当时哆哆嗦嗦递折子的样子也挺有画面——谁不怕得罪明珠呢?康熙身边人都明摆着回避,连高士奇那样的老狐狸都低声细语:“谁不怕死,敢参他?”这句听着很轻,却满是官场的腥风血雨。
有些人这一辈子,遇到风浪基本都挺得住,但明珠,那会儿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岔口。康熙皇帝表面上顺势把他大学士的帽子摘了,交侍卫处“酌情留用”,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样的处理跟软禁差不多,明珠的心里该是什么滋味?但命运总是喜欢留点回旋余地。没过多久,康熙又把他招去身边,跟着出征准噶尔,后来干脆又让他回到朝廷。虽然表面上再无决策权,但明珠依旧是那个只要他想,朝堂风向立刻就能变的巨头。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的影子”,你离开了皇帝的办公桌,权力却还萦绕在你的后院、客厅、甚至饭桌旁。
明珠的一生就是这样,时起时落,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没法说他的结局。哪怕到康熙四十七年病倒,家里还是宾客盈门,人前人后都叫他“明珠老爷”,而世间另一个大佬索额图,政敌做了几十年,早在明珠之前就被咔嚓了,还落得个“本朝第一罪人”的收场。说到底,明珠到底靠什么活到最后?这就是大家都想知道的悬念。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说起来家族背景比很多皇亲还“硬气”:祖上的叶赫部,就是清朝开国那一波枭雄里“很有故事”的一支。明珠的曾祖父是叶赫部酋长,祖父是皇太极的舅舅,姑祖母还是努尔哈赤的皇后,你再看他娶的媳妇,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也就是说,康熙帝得喊他一声“堂姑父”。别说踩着红地毯进紫禁城,这家门槛都晃得像金字塔一样高。
但世间的“好牌”能打成什么样,还是要看人本事。年轻时的明珠,当了侍卫,就像很多在皇宫里长大的贵公子一样,混脸熟、熬资历。但他一路蹭蹭蹭上去,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到了刑部尚书时不到33岁。朝堂上不停换“牌面”,谁都知道那时候朝政是鳌拜管着,康熙连亲政都没轮到,更别提用人权。如果明珠真是鳌拜的死党,康熙后来又怎么会还搭理他?所以说,他能上位绝不只是靠“裙带”,托关系是门技术,但真本事才能让你熬到最后。
康熙一亲政,就给明珠加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又让他当讲官。说到”经筵讲官”,清朝规定那是整个翰林院里最有学问的人才能干的事,站在皇帝身边讲朝代典故、经义云云,明珠能占这个坑,说明脑瓜子确实灵光。
明珠的舞台,正式打开是在康熙十二年,那一年他当上了兵部尚书,算是真正“管军权”的大人物。康熙阅兵,八旗兵阵容整整齐齐,全靠明珠提前布条安排训练,那场晾鹰台大阅兵,康熙夸他一句才干好——这种赏识,谁都眼热。可戏剧就在这时,明珠刚上路,索额图早就是保和殿大学士了,点头一个就能定朝堂大事。说实话,索额图跟康熙有血缘——侄女是康熙的皇后,外孙还当太子,更不用说是铲鳌拜时候的头号功臣,这种资本,明珠也只能羡慕。
但天下风云变幻,明珠是那种扛得住压力的人。康熙初定三大目标,撤三藩、治河、管漕运,直接写在宫里的柱子上时刻警醒自己。三藩是不是撤?朝廷议得面红耳赤,索额图说“三藩有恩,不能撤”,康熙则凭直觉判断:“要反总会反,早做打算。”明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顺着康熙的思路拍板主张撤藩,康熙暗自高兴,索额图脸都黑了,说干脆“杀了主张撤藩的人”,康熙没理,明珠却在心里扣了一笔账——这仇以后得算。
三藩动乱最后爆发,清廷一下子被削去半壁江山。朝堂风向又一变,索额图趾高气扬,说应该杀掉建议撤藩的人给三藩泄愤。康熙还是不答应,最后连撤藩主意都安然无恙保住了。等到战局逆转、三藩平定,论功行赏的时候康熙明着说:“有些人当初要我杀掉建议撤藩的人,真要听了,他们就冤死了。”明珠终于得了实质的信任,索额图却开始被冷淡。最难的是,明珠和索额图的“世仇”正式结上,谁都看不惯谁,但彼此都离不开“皇帝的眼皮子”。
朝堂斗争这种事,一开始可能是“你不喜欢我,我不搭理你”,过几年就变成“你死我活”。明珠能笼络一批李光地、徐乾学这样的栋梁,拉起自己的“明党”;索额图则自带太子党光环。外人只看到他们明争暗斗,内里的看法却是这都跟皇储之争掺杂了——你捧太子,我就压太子党,恩怨再不是“仕途”那么简单了。康熙有时候故意纵容他们互斗,反正分而治之,他乐得坐山观虎。
这些人的恩怨,有时候还会牵扯到民生之事。譬如黄河泛滥那年,朝堂都在为治水争嘴:靳辅主张从上游治理,于成龙说应该先救下游的百姓。明珠先是帮着于成龙,后来一听索额图也在同一队,立马反对,转头帮起靳辅。党争把治河方案拖了两年,谁知道这两年下游百姓水深火热有多惨?你说这人,有才是真有才,但恩怨斗起来也是真不讲理。
但明珠并非“一无是处”。除了三藩,后来的收复台湾、抵御沙俄,都有他不少贡献。台湾那年的事很有意思:郑家父子自相残杀,朝廷打算趁乱收台,但福建两重将帅互相找茬,施琅孤身领军,完全是明珠力荐的;等到收台后索额图建议“弃守”,明珠坚决反对,说台湾经营得好,能成富庶之地。多年以后,台湾才有了大清治下的繁荣,就这一件事,朝野上下都记得明珠力主坚守。
至于沙俄那边,明珠也不是闹着玩的。雅克萨战役后,为谈判几乎跟俄国使节吵到脸红脖子粗,最后逼着俄方签订了对大清有利的条约,也为后来《尼布楚条约》铺了路。能连着三件大事都有他,康熙要保他,也不是没理由的。
但明珠的人格也复杂得很。他结党、贪污、卖官这些事,没少败坏朝堂风气。卖官卖到什么程度?于成龙说大清官都被他卖干净了。家里赃物堆了一座“山”,赈灾银子都敢收,还亲自派人跟官员谈“价格”——比起现在那些“权钱交易”,不过是“祖师爷”级别。难怪后来乾隆读《红楼梦》,都说“讲的是明珠家的事”。
党争闹到后面,康熙发现自己玩“帝王术”虽然能控局,但府衙、民生已被折腾得头破血流。明珠被罢免、索额图随着太子失宠也走向绝路。康熙四十一年,索额图因“谋大事”被杀,临死还留下一身恶名,反观明珠,虽失权却还在家里吃得开,说什么康熙其实欣赏他多于恨——“有才学,能办事,别人都用不动他。”
说到底,明珠和索额图的命运,差别在于怎么做人、怎么选边站。索额图帮太子搞小动作,明珠则一心一意玩命巴结康熙,不越雷池一步。康熙可以容得下“贪官”,不容背叛自己的朝臣。这就是封建官场最冷的底线。
有时候想,我们看待明珠这号人,从百姓的角度,是天地良心“大奸臣”,贪污贿赂、祸国殃民,平凡老百姓的冤魂不知几万。但站在皇帝的机谋、政局的把控上,他又成了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人这一辈子,到底该如何自处?身处权力场,你是做“本朝第一罪人”,还是做“终身近臣”?或许明珠活得明白,也活得不那么体面。棋子的命,自古就不该由自己决定吧。
等到明珠病榻沉沉,堂前空空,再没人来敲门邀他谈官职的时候,可能他也会回想——这一世风雨,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后人看风云变幻,偶尔动感慨,朝堂再苦辣,也终归是别人的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