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等巨头联手打造“机械儿女”?
发布时间:2025-05-21 02:06 浏览量:2
“当你忙于996,谁来照顾远方的父母?华为、优必选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520表白季里,科技巨头们正以科技关怀向老人传递温暖。最新消息,华为、优必选、智元机器人、中坚科技四大巨头将合作康养人形机器人。据悉,各方将在算力、大模型平台、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及应用场景全面展开合作。
当四大巨头齐聚养老赛道,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市场,而是3亿中国老人背后的14亿人共同焦虑。
《桃姐》剧照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子女生活工作压力倍增的当下,养老已成为每个中国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而当科技巨头们将目光聚焦这一领域,一个关乎每个人未来的问题随之浮现——康养人形机器人能否成为老人的"机械儿女",真正解决我们的养老难题?
本文将深入解析养老机器人的现状与前景,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快速崛起的产业,以及它是否能真正解决我们的养老焦虑。
▍老龄化浪潮下的养老机器人市场全景
2024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65岁以上人口超过2.17亿,占比超15%。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30%。
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人员的缺口却在不断扩大。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仅50万,而人才缺口却高达550万。加之"421"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59亿元。
《机器人与弗兰克》剧照
养老机器人按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辅助老年人恢复或维持身体机能,如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机等。市场份额最大,占比达到60%,约34.2亿美元。
2. 护理机器人:负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如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洗浴机器人等。市场份额为34%,规模约19.4亿美元。
3. 陪伴机器人: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提供交流互动的机器人。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占比6%,规模约3.4亿美元。
前不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标志着养老机器人行业从探索期迈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这一标准涵盖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提供了基准。
当前,一批技术领先的企业已在养老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谁在引领养老机器人革命?部分核心企业盘点
随着四大巨头联手打造养老机器人的消息披露,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事实上,在这个蓝海市场,已有不少先行者进行了深入探索,以下是部分企业及业务亮点介绍,各家企业在不同细分领域展示各自优势。
新松机器人打造了康复/护理/陪伴机器人的全面布局;美的集团则聚焦护理机器人(助浴/移位)并联动智能家居;科沃斯推出清洁+陪伴复合型机器人。
久乐科技主攻健康监测穿戴设备;萤石网络的陪护机器人支持多模态交互;奥比中光将3D视觉技术应用于智能养老机器人;伟思医疗专注康复机器人(如X-walk外骨骼);麦迪科技合资布局康养人形机器人。
海尔智家提供助力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亿嘉和主打康养的人形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研发适配养老陪护的人形机器人;优必选提供智慧康养全场景方案;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AG1探索养老辅助;华为利用昇腾AI芯片和鸿蒙系统打造智能健康监测机器人。
科大讯飞的CareOS系统已接入900家医院数据;得印科技专注二便护理、无人轮椅和AI陪伴机器人研发;艾雨文承主打居家陪伴机器人,支持跌倒预警和远程视频;如身机器人开发康复训练机器人,覆盖上下肢及家庭服务场景。
颐挚科技作为轻量级养老机器人服务商;作为科技聚焦智能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及便携洗浴设备;钛米机器人推出家庭养老机器人;希迪克康养研发床旁下肢康复机器人;傲薇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护工搬运老人;伊利诺结合智能包裤于二便护理机器人。
Carebot提供居家服务机器人,集成健康监测与紧急呼叫;埃斯顿医疗主攻康复机器人和远程照护系统;元生智能科技布局智能看护机器人;小医侠研发AI驱动的医疗服务机器人。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共同构建了中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的繁荣生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
▍机器人养老:美好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现实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机器人养老的美好愿景与实际应用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机器人与弗兰克》剧照
1. 技术瓶颈:精细化难以突破
目前落地的养老机器人都需要人类辅助操作且聚焦单项功能。这是由包括养老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的环境感知水平决定的。与"小脑"相关的运动控制能力已基本成熟,所以人们可以看到机器人跳舞和翻筋斗等展示,但与"大脑"相关的环境感知能力不足,这是养老机器人在居家服务场景中的最大短板。
环境感知能力不足,导致机器人难以通过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协同实现自主运动,需要人类遥控操作。同时,只有环境感知能力提升,机器人整体运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会增强,目前时有发生的机器人意外摔倒等情况才会减少。
此外,家务护理对种类繁多的精细手部动作要求很高,需要机器人抱扶老人、取放餐具、叠放衣物等,目前养老机器人手部的灵巧程度,还不足以支撑其自主完成这些操作。
2. 价格昂贵:普及难度大
当前市场上的养老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以陪伴机器人Pepper为例,其在美国经销商处的售价超过23万人民币;即使是一些采取了简化设计、降低配置的国产养老机器人,价格仍然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样的价格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目前,养老机器人的主要购买者还是养老机构等B端客户,离走进千家万户还有一定距离。
3. 使用门槛:适老化不足
养老机器人的使用门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不少老人对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难以接受复杂的操作;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器人的设计还不够适老化,界面复杂、操作繁琐,增加了老人的使用难度。
语音识别是另一个挑战。目前的语音识别技术在方言上还存在不小的短板,许多老人习惯使用方言交流,这使得机器人难以准确理解老人的指令。
4. 伦理与责任:争议存在
随着养老机器人的普及,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万一机器人出现故障导致老人受伤,责任应由谁来承担?是生产厂家、使用者,还是机器人本身?
在辅助照护场景下,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等现有法律,如果事故原因是产品设计、生产、部署等存在不合理缺陷,相关方应承担产品责任;如果事故原因是产品使用不当,则由家属、护工或使用者本人承担相应责任。
但对于完全自主照护的养老机器人(尽管目前尚未实现),责任认定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应由AI提供者、部署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也有观点认为这样会抑制AI创新。
5. 情感陪伴:机器难以替代人
养老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更包含情感陪伴和心理慰藉。尽管一些陪伴机器人已经具备基础的交互功能,但它们提供的情感支持与真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机器人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难以理解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研究显示,给机器人添加越多拟人化特征,反而可能增强老人的孤独感。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养老新模式
面对养老机器人的种种挑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是坚持"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还是全盘接受"养机防老"的新思路?
答案或许在于一种平衡的视角——人机协同的养老新模式。
1. 技术突破:AI大模型带来的新可能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养老机器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大模型能够赋予机器人更强的理解能力和交互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机器人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模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得养老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它们可以学习识别老人的行为模式,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甚至根据老人的喜好调整服务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未来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五年左右进入家庭。这一预测反映了业界对养老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信心。
2. 商业模式创新:租赁降低使用门槛
面对养老机器人高昂的价格,租赁模式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租赁而非购买,普通家庭可以大幅降低使用养老机器人的成本。
例如傲鲨智能正在探索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共享租赁投放”,老人在小区里看到共享橱柜,可以自行选择付费使用。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也提高了机器人的利用率。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将康复机器人等高端养老科技产品纳入租赁目录,为普通家庭提供更多支持。
3. 产业生态完善:标准促进发展
随着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发布,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标准不仅为产品设计、生产提供了指引,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保障。
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也将促进养老机器人从单一产品向服务生态转变。未来,养老机器人将不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智慧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社区服务等形成协同效应。
4. 人机协同:不替代而是增强
最重要的是,养老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增强而非替代人类的照护能力。未来的养老模式将是机器人、专业护工和家属互补的三角协作模式。
机器人将成为精准化、标准化服务的执行者,实现7×24小时健康数据追踪,完成翻身、喂药等重复性工作。专业护工会成为个性化照护方案的设计师,根据经验评估老人需求,制定照护计划,监督机器人服务质量。而家属则是情感维系的不可替代者,通过陪伴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并在重大决策上给予支持。
一个95后女性在访谈中表示:"我不排斥借助养老机器人便利父母的老年生活,但更会同步筹划自己对父母的照护。我的陪伴给父母带来情感慰藉,是AI工具无法替代的。对我自己来说,关怀、照护父母也带给我情感滋养,这是我拥有的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
▍结语:科技养老新时代,"机械儿女"能否成为养老良方?
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当华为等巨头联手开发康养人形机器人,这些高科技产品能否成为老人的"机械儿女"?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
养老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确实能够在很多方面辅助老年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减轻照护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上有着明显优势。但它不应该被视为替代子女尽孝的工具,而是家庭养老的有力补充。
真正的孝顺,不是简单地"买台机器人就完事了",而是在科技辅助的基础上,提供更有质量的情感陪伴和心理支持。机器人能够处理日常琐事,让子女能够将有限的陪伴时间用在情感交流上;它可以在子女不在场时提供基础安全保障,如跌倒检测、紧急呼叫等功能;但它只能缓解而非解决情感需求。
正如一位使用养老机器人的老人所说:“它不能替代我的儿女,但它让我不必为了一点小事就麻烦他们,这反而让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加愉快。”
这或许是养老机器人最大的价值:它不是要取代亲情,而是让亲情回归本质,摆脱琐事的困扰。
随着华为、优必选等巨头的加入,以及众多专业企业的深耕细作,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但无论技术如何先进,最终,养老仍然是一个关乎亲情、尊严与责任的人文课题。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在这个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时代,或许应该给所谓的“机械儿女”们多一点耐心。帮助我们为父母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也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养老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