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生命定格在生日后第四天!令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8-26 13:58 浏览量:3
一条普通的城市河流,一位失足落水的婆婆,一个毫不犹豫跳下水的身影——阳江市17岁高三学生罗家祺用他最后的行动诠释了无畏的善良,却也留下了无尽的惋惜与思考。
012025年8月21日下午5点左右,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观光北路富和海岸城附近的河边,传来急促的呼救声。
一位60多岁的婆婆在河边洗东西时不慎滑落河中,情况危急。
正准备升入高三的17岁少年罗家祺听到呼救后,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跳入河中——尽管他根本不会游泳。
他的同学们迅速找来鱼竿,先将被罗家祺推到岸边的婆婆拉了上来,然而当回头再救罗家祺时,鱼竿突然断裂!
两个小时的搜救,结果令人心碎。当救援人员将罗家祺从水中救起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仅仅四天前,他刚刚过完17岁生日,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根本不会游泳,但是他出于本能反应跳河救人。”罗家祺的母亲梁女士哽咽着说道。这种本能般的善良,让无数听闻此事的人为之动容,也为之痛心。
阳江市公安局江城区分局在8月23日确认了罗家祺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并颁发了证书。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却无法弥补一个家庭失去独子的悲痛。
02英雄身后留下深思,不会游泳该不该下水救人?
罗家祺的英勇行为引发了全社会对“见义勇为”与“科学施救”的热烈讨论。
不会游泳的人是否应该下水救人?这个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施救溺水者而遇难的人数令人震惊。多数情况下,施救者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水上救援训练,甚至有些人本身就不谙水性。
“我们应该赞扬罗家祺同学的英勇精神,但同时必须教育青少年,遇到类似情况应当首先呼叫专业人员,利用救生设备施救,而不是盲目下水。”一位资深消防救援人员如是说。
事发现场救生设备缺失,公共安全设施再受关注
有现场目击者反映,事发水域救生设施并不密集。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公共区域是否配备了足够的应急救援设备?
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是否应该强制设置救生圈、救生绳和救生竿? 这些成本不高的设备,关键时刻却能挽救生命。
如果事发地点附近就有救生设备,罗家祺的同学可能就不需要用易断的鱼竿施救,悲剧也许就能避免。这是一个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见义智为”成为新共识,科学施救知识亟待普及
罗家祺的离去让“见义智为”的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见义智为强调的是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聪明地、科学地帮助他人。
遇到溺水者,正确的救援顺序应该是: 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注意; 立即拨打110和120急救电话; 寻找救生圈、竹竿、绳索等救援物品;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施救; 不要盲目下水,尤其是不会游泳者。
这些知识看似简单,却需要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特别是要对青少年进行反复教育。
05英雄永远被铭记,安全警钟长鸣。
罗家祺被认定为见义勇为人物,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政府和学校也对他的家庭进行了慰问并给予了慰问金,但这些都无法换回那个年轻的生命。
最好的纪念是行动。阳江市相关部门表示,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上安全教育活动,完善水域安全设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罗家祺的同班同学们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他们表示:“我们会永远记住家祺的勇敢,但我们也会学会保护自己,用更聪明的方式帮助他人。”
我们城市的水域周边是否配备了足够的救生设备?这个问题需要立即得到回答。
罗家祺的故事让我们心碎,也让我们清醒。真正的勇气需要智慧相伴,善良的心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