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师者之魂 强立校之基 聚发展之力—2025年暑期师德培训学习体会4

发布时间:2025-08-26 14:06  浏览量:3

作为一校之长,我全程参与了本次市“我的教育故事”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感触尤深,思绪万千。这不仅是一次面向全体教师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启迪我深入思考办学理念、明确治校方略的宝贵契机。台上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校工作的得失;每一位讲述者,都像一位导师,指引着我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深刻反思:校长之责,首在“铸魂”——何为学校的精神之锚?

乐清中学陈校长的“三个转变”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从“质量之变”破局,以“品质之变”塑形,最终落脚于“人文之变”铸魂。他送早餐到教学楼的细节,生动诠释了“凝聚人心,不靠口号,靠的是关注解决老师急难愁盼的问题”。这让我深刻反思,作为校长,我是否真正将教师放在了“第一资源”的位置?学校的各项制度是冰冷严苛的,还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绝非仅靠冰冷的分数和严格的制度维系,其核心在于由校长引领、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文化。我将致力于打造一所“看见人、关怀人、成就人”的学校。未来,我校管理团队将更深入地走进教研组、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一个让教师有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的“精神家园”,让尊师爱生的情怀成为我校最厚重的文化底色。

二、明确方向:立校之基,重在“赋能”——如何成就每一位教师?

郑局在讲话中指出:“好老师成就好学校,好学校也会成就好老师。”校长的重要职责,就是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助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价值实现。

杨老师的“家校联系本”、周英老师的“梦想数据库”、黄正芳老师的“成长视频”,这些卓越的教育智慧并非凭空而来,源于他们对教育的深情与持续的实践探索。作为校长,我需要思考,我校是否为教师的这种创新实践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我们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机制,让这些宝贵的“微创新”得以推广和传承?

未来,我校将一是强化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基于真实教育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将“问题”变为“课题”,将“经验”变为“成果”;二是搭建更多展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我的教育故事”分享会,让身边的榜样触手可及,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仅看重教学成果,更要发现和表彰教师在育人方式、家校协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贡献,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三、坚定路径:发展之力,成于“协同”——如何构建育人共同体?

“一亩田”幼儿园联动20余家单位构建研学基地,杨老师通过小小的联系本构建了家校命运共同体,这都揭示了现代教育绝非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汇聚各方力量的“协奏曲”。

作为校长,我必须跳出校园的围墙,以更开放的姿态,主动引领、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一方面,要深化家校沟通,创新沟通机制(如借鉴杨老师的经验),引导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和“共育者”,而非“旁观者”或“指责者”;另一方面,要学习“一亩田”和职校郑晓勇老师的做法,积极寻求与社区、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将社会资源转化为丰富的育人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为学校发展注入外部活力。

四、自我淬炼:引领之范,归于“初心”——如何当好师生的榜样?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校长的鞭策。校长是一校之魂,其言行举止本身就是最鲜活的师德样板。我要以陈校长、那位50岁仍勇夺省课一等奖的科学老师为榜样,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敢于变革,勇于创新。

我承诺,我将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永葆教育情怀,坚守廉洁底线,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整个团队,共同守护好校园这片净土。

本次师德培训,是一次能量的补给,更是一次方向的校准。我将把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治校办学的具体行动,与我校全体教师一道,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育人本领,共同致力于打造一所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为温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