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耶路撒冷,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发布时间:2025-08-26 15:53 浏览量:2
为什么耶路撒冷对以色列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这座被称为“星辰之神萨勒姆居所”的城市,
不但承载着犹太人厚重的历史,也成为了现在以色列人的建国基石。
考古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挖掘和研究,
现在已经确认,早在七千年前,耶路撒冷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不过那时候只是一条小溪边的村落。
耶路撒冷的早期居民是迦南人,属于闪米特民族,
“闪米特”这个说法来自《圣经》里的“闪”,也就是诺亚的长子。
按照圣经的叙述,闪不仅登上了诺亚方舟,还被视为亚伯拉罕的祖先。
而亚伯拉罕正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
换句话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本质上都属于闪米特民族。
因此,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会被统称为“亚伯拉罕三教”。
要理解耶路撒冷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希伯来圣经》是绕不开的。
这部经典也叫《旧约》,它的开篇部分被称为《摩西五书》。
传统说法是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的启示后将其记录下来。
书里既写了希伯来民族的起源,也留下了上帝对他们的启示。
对古以色列来说,这不只是一本宗教书,更是一部国家法典。
此后两千多年,它成了犹太社会的“习惯法”。
希伯来人的始祖是亚伯拉罕,他原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城,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按照《圣经》的说法,“亚伯拉罕”这个名字就是上帝赐予的,意思是“多国之父”,上帝还将迦南的“希伯伦”地区赐给亚伯拉罕及其子孙。
亚伯拉罕有一次在旅途中,曾受到一位叫麦基洗德的祭司王的欢迎,
这个祭司王统治的城市就是耶路撒冷,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
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有一次与一个神秘人摔跤,后来发现那其实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天使为他改名为“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的人”。
如果相信《圣经》的叙事,那么犹太民族的起源,就从亚伯拉罕和雅各开始。
亚伯拉罕
根据《圣经》的记载,以色列12个部族当中的一支为了躲避饥荒,前往了埃及,并且过着相当富足的生活。
但430年后,这些犹太人的境遇变得相当恶劣,他们被沦为奴隶。
这时候有一位叫摩西的希伯来领袖带领族人离开埃及,史称“出埃及记”。
在穿越西奈旷野的过程中,摩西从上帝那里接受了《十戒》。
上帝应许,如果以色列人遵守这些戒律,就会把迦南地区赐给他们。
摩西曾站在尼泊山上远望那片土地,却终其一生都未能踏足,最后由他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族人进入迦南。
至此,以色列人真正开始在迦南扎根,这是以色列第一次离耶路撒冷如此之近。
不过耶路撒冷当时是有原住民的,那就是耶布斯人。
出埃及记
之后的篇章,圣经用大量笔墨描写以色列人内部的争斗和扩张,最后是大卫王攻占了耶布斯人的城市,
把它改名为耶路撒冷,并定为首都,这才算是犹太人统治耶路撒冷的开始。
大卫在攻城过程中并没有驱逐耶布斯人,还把他们纳入了自己军队。
在传说中,大卫建立的王国疆域辽阔,从北方的黎巴嫩到南方接壤埃及,东边延伸到今天的约旦和叙利亚,甚至在大马士革都有驻军,规模远比今天的以色列大。
不过这都是圣经里面说的,考古学没有具体考证,因为公元前1000年前后,埃及和两河流域相当混乱,文字资料极少,难以核实。
一直到1993年,以色列北部的“但丘”遗址出土了一块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提到“属大卫家”的王国,这才成为大卫王存在的重要考古证据。
不过就算如此,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其实还很小。
考古估算,大卫时期的耶路撒冷占地面积只有大约0.06平方公里,也就是一万八千多平方米,最多容纳一千多人。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巴比伦城已经有十平方公里之广。耶路撒冷真正变成一座宏伟城市是后来的事情。
公元前970年,大卫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临终前,他吩咐儿子所罗门在摩利亚山上修建圣殿。
所罗门是一位富裕的君王,他的王国与埃及进行香料、黄金和马匹贸易。
他把赚来的财富都用来修建耶路撒冷的圣殿。
当圣殿竣工时,祭司们将象征上帝契约的“约柜”安放在“至圣所”,
从那一刻起,这里就永远成为了圣地,史称“第一圣殿”,耶路撒冷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最佳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关于所罗门圣殿的描述几乎都来自《圣经》,
至今没有其他史料能证实,也没有找到任何考古遗迹。
今天坐落在耶路撒冷的是后来的“第二圣殿”遗址。
第一圣殿参考图
那么第一圣殿为什么会彻底消失呢?
根据《圣经》记载,所罗门晚年奢靡,耗费巨资修建圣殿和王宫,引发民怨,导致辉煌一时的古以色列南北分裂。
南北两国不仅政治上对立,宗教上也出现分歧。
北国在与迦南人通婚后,逐渐吸收了当地多神教的元素,背离了传统信仰。
两个王国敌对局面持续了大约两百年。结果北国首先被亚述帝国吞并,南国在136年后被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亡。
巴比伦的大军攻陷耶路撒冷时,城墙被推倒,圣殿被焚毁,金银器皿尽数掠走,没有被杀害的人则成了“巴比伦之囚”,
他们被囚禁于巴比伦城持续70年,这段历史被犹太人称为“受难时代”。
犹太人深切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并逐渐渴望上帝派来一位救世主,复兴他们的民族和信仰。
学者们普遍认为,犹太教就是从此萌芽的。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击败新巴比伦,并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
重返耶路撒冷的他们开始重建圣殿,但进展并不顺利。除了资金短缺,更大的问题是人心离散。
留在当地的居民希望参与修建,但从巴比伦归来的流亡者们已经发展出更为严格的宗教规范,他们把本地人视为“半异教徒”。
在这种背景下,直到七十年后,第二圣殿才竣工。
公元前515年3月,祭司们献祭新圣殿,在献祭仪式上,对所罗门圣殿保有记忆的老人们看到这个寒酸的建筑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此时的耶路撒冷,早已不复大卫与所罗门时期的繁华。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当他进入亚洲后沿海南下,准备进攻埃及时,路过了耶路撒冷。
有一份记载说,他要求城内居民提供军需,但大祭司拒绝了,于是耶路撒冷被攻陷,反抗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还有一种版本说:耶路撒冷人敞开城门,迎接亚历山大,并带他进入圣殿,他还向犹太人的上帝献祭。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很快分裂,耶路撒冷在短时间内几经易手,最后被埃及托勒密王朝占领。
托勒密是亚历山大的表亲,他夺走了亚历山大的遗体,把灵柩安放在亚历山卓城,还自立为埃及法老,成为东地中海的霸主。
托勒密攻陷耶路撒冷后,将成千上万犹太人迁往埃及,他们在亚历山卓城生活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希腊语为母语的犹太人群体。
公元前64年,罗马人来了。
有“年轻屠夫”之称的罗马将领庞培灭掉塞琉古王国,占领叙利亚,并顺势进入耶路撒冷,这是罗马人统治耶路撒冷的开端。
此后,罗马帝国爆发内战,凯撒与庞培为了争权夺利打起来了。
不到两年,庞培被凯撒击败后逃往埃及,凯撒紧随而至,然后碰上了西方历史上最知名的那个女人——克娄巴特拉七世,也就是“埃及艳后”。
当时她正面临权力危机,需要罗马支持,于是她把自己裹在地毯里送到凯撒面前,凯撒被她的气质深深迷惑。
此举激怒了当选的托勒密十三世,埃及大军开始围攻凯撒住所,战况一度危急,但罗马援军及时赶到并击败了法老军。
托勒密十三世阵亡,克娄巴特拉重新掌权。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不仅因为情节跌宕,还因为亚历山卓城的大图书馆在战斗中遭遇大火,六十万卷藏书付之一炬。
埃及艳后
来救凯撒的援军之一就是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安提帕特。
他并非纯血犹太人,他有阿拉伯血统,需要罗马支持来稳固权力。
心存感激的凯撒在回罗马之前任命安提帕特为“犹太行省总督”。
这次任命意义重大,因为安提帕特的小儿子,正是《圣经》中赫赫有名的“大希律王”。
大希律王的一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学者们对他的评价很有意思,
就血统而言是腓尼基人,就文化而言是希腊人,就出生地而言是以土卖人,就宗教而言是犹太人,就居住地而言是耶路撒冷人,就公民身份而言是罗马人。
而且他上位的过程比现在的宫斗剧还要狗血。
大西律王拆毁了第二圣殿,但并不是破坏,而是扩建,因为他希望借此获得犹太人的支持。
我们今天看到第二圣殿遗址其实就是他兴建的,规模非常宏大,单单是建造“至圣之所”就花了两年,整个建筑群花了80年都还没有建好。
圣殿外墙镶满金片,日出时金光刺眼,从橄榄山望去,整座圣殿宛如一座白雪覆盖的山峰。耶稣当年看到的圣殿就是这个模样。
后来伊斯兰教的圆顶清真寺就建在希律奠基的石块之上,而犹太人最为崇敬的西墙,至今依然保留着那份庄严。
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建筑需要消耗很多的民力,加上罗马当局的横征暴敛,导致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爆发。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忍受不了罗马总督的残暴统治,发动了一次大起义,不但消灭了耶路撒冷罗马驻军,还焚毁藏在圣殿中的债务账册。但是他们要面对的是知名的罗马暴君尼禄啊,此人对罗马自己人都无比残暴,何况是反抗其统治的其他民族呢?公元70年,罗马将领“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大肆破坏和屠杀,大批犹太人被俘为奴,他焚毁了第二圣殿,剩下的只有哭墙。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这场大起义当中最悲壮的故事发生在“马萨达”要塞。
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阿耶兹于1867年所绘的摧毁耶路撒冷圣殿图
那是希律王当年修建的避难堡垒,死海边的孤峰,四面悬崖,易守难攻。
根据考古探勘结果显示,城堡的地下水库常年储存有5000吨饮用水,加上储存粮食和酒的储藏室,在里面坚守几年不是问题。
圣殿被毁后,犹太残军退守马萨达,顶住了罗马人两年的围攻。
可是这是罗马人的全盛时期,不会有人来救援的,这种坚守注定是个悲剧。
公元72年,罗马总督席尔瓦率领罗马第十军团包围了马萨达要塞。
当时坚守马萨达的犹太人已经不足1000人,其中成年的战士不到百人。
在城堡被攻破的前一个晚上,马萨达城堡里的犹太人聚集在一起,选择是要为自由而死还是当奴隶,最后他们选择了集体殉难。
第二天,罗马军团终于攻破要塞,看到的是无一生还的抵抗者遗体。
后来这件事情在犹太社群中就被称为“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成为以色列民族的象征。
“马萨达”要塞
现在以色列国的每名新兵入伍时,都被要求徒手爬上马萨达要塞。
然后被灌输一种信念,以色列的国土非常小,没有失败的余地。
如果没做好万全准备,就得在自由和死亡之间选择。
以色列全民皆兵,所以这相当于全民爱国教育,这种日积月累的灌输最终铸就了现代的“以色列民族”。
对照历史就会发现,在19世纪之前,犹太人都是一盘散沙。
虽然在中世纪时普遍被人欺凌,但从来没人想到要复国。
因为古人就没有“民族主义”这种想法,古人的认同感多半建立在血缘宗教上。
我们是同一个民族,所以必须团结。
这种观念要等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开始诞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这种念头,这也就无关乎在那么漫长的岁月当中,没有什么人会想着要复国了。
促成今日以色列诞生的是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运动”。
众所周知,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所以这个复国运动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民族意识的文化工程。
而创造民族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讲述民族共同承受的苦难,来制造出同仇敌忾的认同感。
于是,犹太人失去耶路撒冷的故事被一遍遍的讲述,以便凝聚人心,最终形成了在中东以小博大的以色列。
这就是耶路撒冷为什么对犹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这座城市对基督徒和穆斯林同样重要,不过那就是以后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