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恐惧症”轮到老师了!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4 浏览量:1
“开学恐惧症”轮到老师了!
原创 行者殷涛 行者殷涛
2025年08月27日 07:51 云南
开学在即,“中国小孩哥在全世界赶作业”成了一道风景。
“开学恐惧症”也降临了,失眠、头晕、恶心、腹痛、食欲不振等,找上了即将归笼的“神兽”。
原以为“开学恐惧症”只是学生的专利,没想到早就传染给了老师。
老师也恐惧开学
一个是不想赶作业,一个是不想改作业。还不止这么简单。
一想到一屋子的学生,早七晚六的全天候陪伴,层出不穷的状况,备课,教研,听课上课作业批改,我的头都大了。
进了八月就开始焦虑,工作群一响就害怕。
被通知要当班主任,人马上就不好了。
教研记录,特殊儿童记录,班主任工作手册……头大!
甚至开始噩梦连连,譬如:
梦到孩子们满操场跑,怎么喊都不听,喇叭里一遍遍通报;
梦到自己课没备好,上课铃已经响了,校长还坐进了教室;
梦见班上学生出了意外,被家长堵在了校门外;
梦到作业改不完,论文没写完,考试没考好……
恐惧课堂,恐惧检查评比,恐惧家长,恐惧考试,甚至恐惧同事。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何时成了草木皆兵的胆小鬼?
“恐惧”的背后是压力
DeepSeek显示“中国压力最大职业排名”:
外卖骑手排第三,互联网大厂员工次之,居首的竟然是:中小学教师!
压力的背后是内卷。
“双减悖论”:既要为学业减负,又要考核升学率,不给学生排名却给老师排序,老师成了“两头受气”的夹心层。
“隐形加班”:老师早到晚走是常态,叠加备课、批改作业,以及跟家长的随时沟通,老师日均工作时长远超10个小时。
“非教学任务”:教书育人本是老师的核心职能,可各种培训、考核、打卡、迎检占据了老师大量时间,他们不得不在琐碎事务中疲于奔命。
压力之下是创伤。
咽炎、颈椎病、静脉曲张等职业病如影随形,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
调查显示,超过6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职业。
财新曾刊特稿《压抑的教师》,调查覆盖55万名教师样本,教师群体困境呈恶化趋势。
压力变成破坏力
教师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学生身上。
不就是要分数吗,来呀,互相伤害吧,简单粗暴教学,加大作业负担,甚至出现言语乃至肢体霸凌。
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变得淡薄疏远,“亲其师信其道”变为“恶其师憎其道”。
压力也加剧了家校冲突。
家长群里的“轰炸式”询问、各种质疑和无理要求,让教师疲于应付。
老师对家长也没好声气,家长群暗流涌动,免不了擦枪走火。
本该双向奔赴的家校共育,在对抗中变成了“各奔东西”。
更令人忧虑的是,教师过重压力正形成恶性循环——
疲惫的教师消耗着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种消耗又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增大了老师的压力。
校长、局长会有开学恐惧症吗?
如果老师有,而他们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恐惧。
如果他们也有,恐惧何来?忧虑校园安全、忧虑上级指标、忧虑社会舆论?
恐惧,像乌云笼罩在教育的头顶。
教育应有的光明灿烂去哪儿了?
号角吹响了,该来的还是来了,学校依然、必须开门营业。
老师依然、必须要走进校园,如果还要依赖这个五斗米的话。
校长、局长必须为老师减压,如果还要依赖他们当螺丝钉的话。
从源头上减压
信任老师,给老师教学自主权,不要指手画脚,不要乱折腾,瞎指挥!
取消重复性记录、不必要的打卡填表,更不要随意布置非教学任务。
明确信息回复时限,以及微信群禁言时段,给老师喘息空间。
学校和社区建立仲裁委员会,仲裁家校争议,避免教师直接面对冲突。
建立“教师权益保护基金”,对抗“校闹”和恶意投诉,为教师提供法律援助。
取消职称评审,实行职级制度,按教龄正常晋升,让教师专注于课堂和孩子。
或者实行“弹性职称”,对教龄满若干年年、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直接晋升。
开学,老师们习惯称作“开工了”。
为老师卸下肩头的重担、缓解内心的焦虑,便是开工前最该做好的“准备工作”。
如果学校真变成了工厂,只见分数不见人,机器开动的隆隆声,吞噬的不仅是学生的生命力,还有教师的激情。
教师是教育的“守夜人”,如果这位守夜人魂不守舍,文明的灯火岂不风雨飘摇?
老师的恐惧,终将化作一代人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