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被七个字气吐血?年羹尧案背后的君臣较量!
发布时间:2025-08-27 12:15 浏览量:1
年羹尧倒台以后,手下人抄家,翻出来一本书。这书叫《西征随笔》,是汪景祺写的,里面有句话特别扎眼:“皇帝挥毫不值钱”,这不明摆着讽刺雍正皇帝的书法不值钱吗?这话可闯下大祸了,雍正一听,当场气得吐血,他在书封上直接批了句话:“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没过多久,汪景祺被拉去砍头,脑袋在城门口挂了整整十年,他们家所有人都被发配去边疆受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羹尧原本是雍正最信任的大臣。他当过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西北一带说一不二,军功一大堆,可这人越来越飘,仗着自己有功,谁也不放在眼里,不光对同僚摆架子,对雍正也经常没大没小,雍正憋了很久,最后给他凑了九十二条大罪,撤职的撤职,夺爵的夺爵,最后逼他在监狱里自尽。
汪景祺本来是个想抱年羹尧大腿的读书人。他写《西征随笔》,本来是想拍年大将军的马屁,没想到一句写飘了,把自己命都搭进去了,雍正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年羹尧的残余势力一网打尽,顺便吓唬吓唬那些不安分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事说透了雍正当皇帝时的用人风格:你再有才,一旦威胁到我,我也绝不手软。功劳太大、不知收敛的,最后基本没有好下场。
紫禁城里的雍正,估计从没想过自己居然能被七个字气得吐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七个字是:“皇帝挥毫不值钱”。写这句话的人叫汪景祺,是个没什么名气的文人,但这书是从年羹尧家抄出来的。
年大将军这辈子,前半段真是风光无限。他出身好,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总督,他自己也努力,二十一岁考上进士,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四川巡抚,康熙皇帝当年还特意嘱咐他“做个好官”,他也没辜负期望,整顿官场、鼓励垦荒,做得有声有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西北出了乱子,准噶尔部闹事,西藏也不稳。年羹尧带兵打仗的天赋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他打了好几场硬仗,屡立战功,一路升到川陕总督,康熙还特意赏他弓箭,完全是西部支柱。
雍正上台之后,年羹尧更是红得发紫。新皇帝不但让他统管西北一切军政大事,私下写信还叫他“恩人”,这待遇,整个朝廷没人比得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惜年大将军不懂“树大招风”的道理。他觉得自己功劳大、皇帝信得过,就越来越放肆,给同级官员写信,直接喊人家名字,一点不客气,用雍正赐给他的御前侍卫,居然让人家给他牵马、扶鞍——这简直是打皇帝的脸。
最过分的是,他在雍正面前也越来越没规矩。《清史稿》里记了他的不敬之举:比如曾在雍正面前“箕坐”(伸开两腿随意而坐,不符合臣子礼仪),更在“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吉兆奏疏中写错字,丝毫没体现出对皇权的敬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这个人,嘴上不说,心里记仇。他一步一步收拾年羹尧:先调离实权位置,再一层一层削官职,最后凑出九十二条大罪,逼他在监狱里自尽。
人死了,事儿却没完。抄家的官员在年府翻出一本《西征随笔》,作者是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祺,这人本来是想拍马屁,把年大将军西征的光辉事迹记录下来,可写偏了,写成了一本“作死大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句“皇帝挥毫不值钱”,明显是嘲笑雍正的字画不值钱。放在今天,顶多算个尖锐评论,可在清朝,这就是找死。
雍正一看,彻底怒了。他本来就在气年羹尧不知分寸,现在又冒出个汪景祺,连自己都敢骂?简直是火上浇油,据说皇上当场吐血,在书封上狠狠写下:“悖谬狂乱,至于此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汪景祺的下场比年羹尧还惨。斩首示众不算,脑袋还在北京菜市口挂了十年,直到乾隆上台,才叫人取下来埋掉,家里所有人都被发配去给边防军官当奴隶,真正是家破人亡。
回过头看这件事,其实特别有味道。年羹尧是功高震主,汪景祺是马屁拍过了头,两个人都是因为“忘了自己是谁”才送命的。
皇帝的心思从来都是这样——用你的时候把你捧上天,不用你的时候踩进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那句“皇帝挥毫不值钱”,倒像一句预言:皇帝的面子确实不值钱,谁伤他面子,他就要谁的命。
紫禁城里的笔墨,从来都是和血有关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