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泡沫之争”:资本热潮下的技术突围与产业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0 浏览量:1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无疑成为投资界的焦点。国际科技巨头不断推进技术突破,国内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融资事件数量大幅增长。
然而,在这一片火热景象之下,关于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也甚嚣尘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言论,更是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引发了强烈震动,将这场“泡沫之争”推向高潮。
这场争论的背后,不仅关乎资本的走向,更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发展、商业化路径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从数据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资热度堪称空前。截至3月29日,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数达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融资超20起,而去年同期不足10起 。显然,部分投资行为已显现出非理性特征,为行业泡沫的质疑提供了现实依据。
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暗藏估值体系的撕裂。
金沙江创投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的决策,折射出早期投资者对行业PSG(产品-场景-增长)三角模型的质疑:工业场景渗透率很低,医疗、家庭场景尚未形成稳定需求曲线。这种估值与商业化进程的倒挂,恰似2015年新能源汽车泡沫期的重演。
高盛报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入局者结构发生变化,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科技大厂成为主力,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中国占11家。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领先的专利布局和活跃的企业创新,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宇树科技等本体企业在运动控制、机电技术支持下,展现出出色的运动能力,并在科研教育、交互服务等场景实现量产出货。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仍面临诸多瓶颈。
目前机器人本体运动能力虽有提升,但在决策和执行人类工作任务方面,智能水平仍较低。语言大模型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幻觉问题,对物理空间理解能力弱,且能耗和算力要求高,难以支撑端侧人形机器人的作业泛化能力。
此外,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数据搜集的维度和量级庞大,硬件与智能化的结合也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技术难题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目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面临困境,朱啸虎指出的商业路径不清晰问题确实存在。
以当前产品价格,普通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企业设想的需求尚未有效落地。在工业制造、医疗、家庭服务等领域存在明确的“真需求”,如工业机器人可弥补劳动力短缺,医疗机器人能提升手术精度,家庭服务机器人可分担家务 ;而用户缺乏长期黏性、受众群体窄的场景则属于“伪场景”。
有分析指出,过去机器人技术源于自动化和机电控制,多为项目制公司,而如今行业发展模式已发生转变。回顾科技行业发展历程,每次技术革命初期都难免出现投资过热和泡沫。如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也备受质疑,但经过市场洗礼后实现了蓬勃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的投资热潮,或许是技术革命前的必经阶段,其中既包含虚火成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回顾科技行业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经历过泡沫阶段。泡沫的出现虽伴随着非理性投资,但也推动了新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发展和新范式传播。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泡沫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过高的估值和盲目投资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资本和人才涌入,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望成为万亿级规模的超级市场。
未来3 - 5年,行业将呈现马太效应,具备技术壁垒、场景落地能力或供应链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技术领先的底层算法供应商、垂直场景深度整合者、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如同互联网行业最终呈现赢家通吃局面,人形机器人行业在经历产业洗牌后,也将迎来真正的技术革命和商业繁荣。而这一过程中,坚守技术本质、深耕场景落地的企业,将成功穿越周期,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泡沫之争”,本质上是对行业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速度和商业化前景的深刻探讨。
尽管当前行业存在投资虚火,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资本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只有理性看待泡沫,聚焦技术创新和场景落地,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真正开启机器人产业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