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步行街:文化活起来 商业动起来 旅游热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27 17:17 浏览量:1
华灯璀璨,人潮涌动。1.1公里的遵义新蒲步行街,黔北美食的香气与创意文化的活力交织弥漫。
这里没有仿古宫殿和唐代妆造,却有着属于遵义的节奏和温度——它不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复制品,而是扎根遵义地域文化、聚焦当代体验,被许多网友誉为的“新蒲长安街”。
自2024年10月开街以来,新蒲步行街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心头的夜经济地标,日均人流量比以往提升三成以上,不仅拉动消费,更重塑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期待。
作为遵义市活跃度较高的城市商圈之一,2024年遵义市综合评价中斩获头筹,开街不足一年的“商业街”,何来如此的人气和商气。
许多城市都尝试打造“网红街区”,但成功者寥寥。常见困境在于,要么缺乏特色,一味照搬外地模式;要么缺少持续运营,开业火爆后迅速降温;要么忽视本地居民真实需求,最终变为游客专属的“打卡飞地”。
“不一样”的街区,“一样”的人本逻辑。新蒲步行街的不同,首先来自其规划之初的差异化定位和科学分区。项目南起“林达阳光城”,北至“中民柒号院”,全长1.1公里,并没有盲目求大贪全。
新蒲步行街巧妙利用4条横向道路作为分割线,科学划分为A、B、C、D四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业态分布。
A区乐活·时光主打零售百货,B区漫享·时光聚焦连锁餐饮与精品咖啡,C区百味·时光汇聚特色餐饮与名优小吃,D区悦动·时光则打造白咖夜酒与儿童游乐体验。这种分区模式避免了商业同质化,让游客在漫步中有持续的新鲜感。
这种划分看似简单,实则体现对消费心理和现代商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它避免业态重复所带来的疲劳感,使游客在步行过程中不断遭遇“新鲜感”,延长停留时间,提升消费可能。
关键的是,它源于对“人”的理解。这里不仅是游客的观光地,更是本地人生活的延伸,年轻人来喝咖啡、看音乐节,家庭带孩子来游玩,长者来听戏散步。也就是说,一条街只有先服务好本地人,才能真正吸引外地人。
文化、商业、旅游融合是很多项目倡导的理念,但现实中常常是简单叠加,摆几个传统雕塑、开几家特产店、办一场节日活动就算“文商旅”,缺乏深层互动和持续叙事。
而新蒲步行街不仅仅引入黔北美食、非遗文创、音乐表演等元素,更通过“持续的内容创作”和“沉浸式场景营造”,让文化活起来、商业动起来、旅游热起来。
2024年10月开街时的非遗国潮盛典、音乐节、市集活动,就不是单次营销,而是系列化的内容体验。2025年8月的美食文化节,更进一步构建“悦听、悦动、悦读、悦品、悦购、悦游”六大场景,近200个摊位展销“黔货”,发放60万元消费券。这些活动精准拉动夜间客流增长30%以上。
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文化、商业与旅游,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生态整体,商业是文化的市场验证,文化是商业的价值赋能,旅游则是二者扩散的传播场景。这种“化学反应”式的融合,是其保持高热度的关键所在。
要“流量”更要“留量”,有“管理”更有“共治”。很多文旅项目开业靠补贴和促销换来一时火爆,但政策红利退去后迅速萧条。新蒲步行街的运营,展现出更专业的可持续思维。
新蒲步行街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角色的清晰界定,新区引进专业商管公司,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避免过去散乱经营、恶性竞争的局面。而政府则侧重政策支持、活动赋能和消费引导,如发放消费券、组织节庆等。
值得关注的是其治理模式。面对此前该地块存在的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等问题,社区没有一禁了之,而是通过改造提升、划定区域、规范管理,实现“疏堵结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弱势群体实行租金减免、提供就业岗位的做法,体现出发展中的公平与包容。
商户“党员模范岗”“青年先锋岗”的评选机制,既是一种荣誉激励,也是一种约束机制,推动商户自律、共建共治。
它并没有追求“大唐”的宏大叙事,而是深耕“黔北”的烟火人间。正如A区的创意涂鸦,C区的肠旺面香气、D区的儿童游乐……这一切,共同构成这座城市鲜活的表情。
可以借鉴他人,但必须回归自身。城市的辨识度,不在于像谁,而在于是谁。在各地纷纷打造“不夜城”的当下,新蒲步行街提供了一种思考。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新蒲步行街给予启示。城市的活力,不在于模仿外在形态,而在于唤醒内在基因;商业的繁荣,不来自盲目扩张,而来自精准定位与专业运营;文化的传承,也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在古今对话中寻找新的表达。它的未来,或许正如新蒲新区所谋划的——不止于一条街,而是以“一街三区”推动整个新蒲新区的城市商圈共生共荣。
夜幕之下,人流依然如织。孩子们在生肖打卡点嬉戏,情侣手持咖啡漫步,戏曲声与笑声交融——这条街的光芒,属于每一个生活于此、到访于此的人。它或许没有盛唐的气象,却拥有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一座城市真实的、蓬勃的、与人相亲的夜晚。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英华
编辑 王其伦
二审 何美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