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25-08-27 19:13  浏览量:1

提出和发展人文经济学,既是丰富党的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逻辑

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式现代化“见物不见人”的资本逻辑,正面回应现代化的“古今中西之争”。

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人文经济学继承“富民”“养民”等中国古代民本经济思想,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超越了古代民本经济“君本位”的历史局限性。数智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人机关系,人的主体价值被重新审视。通过关注经济行为的人文价值,将人文要素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分析,人文经济学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

人文经济学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窠臼,立足中国实践、根植中国文化、解决中国问题。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提出和发展,既是在理论体系上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强调文化经济互促共进

文化经济化,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偏好的集合,影响人的思维与实践逻辑,进而作用于经济。一是培育人文精神。崇文重教等传统文化孕育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人文精神,为经济繁荣提供优质人力资本支撑。二是营造人文环境。将传统伦理关系融入现代市场体系,通过道德规范优化营商环境,降低道德风险与制度摩擦。三是打造人文品牌。企业层面,加强诚信、创新等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城市层面,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以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更新与品牌建设,在“产城人文”融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文化化,经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禀赋,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更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释放文旅融合、文化科技融合等“文化+”的创新示范、溢出效应,提升中国文化全球竞争力。例如,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位居全球第五。二是经济活动的人文转向。文化渗透产业链全过程,通过创意设计、广告服务等供给,文化要素贡献更多附加值。同时,衍生现代文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两山”理念等现代文化生成和发展,与传统文化等共同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支撑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动态演化,二者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进,不仅协调物质与精神,更结合传统与现代,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经济实践引致价值观念迭代,形成“昆山之路”“四千四万”精神等创新创业文化。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江浙企业继承并弘扬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推动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目前,苏州有7家代表全球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杭州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度求索等杭州“六小龙”异军突起。

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

人文经济学研究应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辩证看待国外关于文化经济的现实案例、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经济学研究取得的积极成果。

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人文经济学原创能力。基于中国人文经济实践,系统总结经验启示,发现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新问题,提炼人文经济学的规律性认识与概念范畴,持续推动人文经济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人文经济学研究应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例如,如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相互转化,如何推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巩固数智时代的文化主体性。应以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健全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已有的《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国内教材基础上编写和推广人文经济学教材。以多元学科交叉与复合人才培养填补研究空白,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建立高质量人文经济案例库和数据库,凝练和阐释人文经济学学术命题。提炼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原创性、标识性人文经济学概念,在国际知名期刊、学术会议、媒体等平台输出研究成果,提升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4VRC07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经济与人文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人文经济学研究”(25@ZH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