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华翔重塑增长动能:海外减负、国内拓客、机器人破局
发布时间:2025-08-27 18:54 浏览量:1
近日,宁波华翔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79亿元,同比增长10.89%;尽管归母净利润因非经常性损失录得-3.74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达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44%,凸显主营业务的强劲韧性。
从财报细节与同期战略动作看,公司正通过“海外包袱剥离、国内客户迭代、机器人赛道突破”三大核心举措,重塑长期增长逻辑,为后续盈利修复与第二曲线开拓奠定基础。
海外布局结构化调整落地:甩掉亏损包袱,轻装上阵聚焦盈利
宁波华翔2025年上半年的最大动作,当属对欧洲业务的彻底剥离。这也是归母净利润短期为负的主要原因,但从长远看,这却是一步至关重要的战略棋局。
长期以来,欧洲业务的持续亏损是制约宁波华翔利润释放的核心因素之一,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果断推进海外业务调整,标志着“减负增效”战略正式落地。
从短期影响看,欧洲业务剥离及北美井上回购事项合计产生非经常性损失10.20亿元,直接导致归母净利润承压;但从长期价值看,这一调整堪称“刮骨疗毒”,欧洲主要经营实体不再纳入合并报表后,公司将彻底摆脱多年来制约发展的亏损包袱,业绩数据将更真实反映核心业务的经营水平与盈利能力。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北美业务的验证:上半年北美地区减亏效果达到预期,叠加海外生产基地的属地化运营优化,海外业务正从“拖累项”逐步向“稳定器”转变。
从全球布局协同性看,公司已形成“北美+东南亚”的海外核心产能网络:北美(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基地通过属地化生产,大部分产品实现本地供应,不仅降低了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还有效规避了欧美关税政策风险;东南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基地则深度匹配日系车企等客户的区域布局,缩短供货半径、提升响应效率。随着欧洲亏损业务的剥离,公司可将更多资源倾斜至北美、东南亚等盈利潜力区域,进一步放大全球基地的协同效应。
客户结构迭代+降本增效,营收增长与利润率拐点共振
20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成为宁波华翔营收增长与利润修复的引擎,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与成本控制的成效显现。
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在稳固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外资品牌合作的同时,快速切入自主品牌与新能源车企供应链,客户迭代成果显著。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营收达104.38亿元,同比增长17.02%,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81.04%(上年同期为76.79%)。此外,公司预计2025年自主品牌国内营收占比将超过40%,目前已成为比亚迪、吉利、奇瑞、赛力斯、小米、理想、小鹏、蔚来等头部自主品牌的重要供应商。自主品牌客户的快速拓展,不仅打开了营收增长空间,更通过“自主研发响应快、近地化配套成本低”的优势,为利润率修复埋下伏笔。
从盈利表现看,国内业务“降本增效”的成果已逐步兑现。一方面,公司通过精益化管理(覆盖采购、生产、物流全环节)、自动化产线升级,以及AI工具赋能运营管理系统,持续优化成本结构;另一方面,前期新工厂投产带来的费用压力逐步缓解,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反映在财报中,上半年公司毛利率逐步修复,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44%,显著跑赢营收增速,印证了国内业务量价利协同改善的趋势。
此外,埃驰中国的并表不仅直接贡献营收增量,其与宁波华翔车门系统公司的整合(成立新内饰系统公司),还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汽车内饰模块化供货能力,为后续盈利提升打开空间。
此外,公司也在持续强化研发能力。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90亿元、8.22亿元及9.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54%。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模块化等方向上不断进行迭代升级。目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拥有专利 1074 项,其中发明专利152 项、实用新型专利910 项、外观设计专利 12 项。
人形机器人领域:双轮驱动定方向,场景与硬件快速落地
在汽车零部件主业之外,宁波华翔2025年上半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动作频频,明确了“应用解决方案+硬件解决方案”双轮驱动的战略方向,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于2025年5月与象山县工业投资集团、上海智元新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拟组建合资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数据采集与训练、模型研发、场景落地”。其中,宁波华翔负责合资公司运营管理,并开放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精密加工、智能仓储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为机器人产品提供测试、验证与商业化落地的土壤;上海智元则提供具身智能技术与通用型机器人产品,形成“技术+场景”的互补格局。
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方面,依托旗下宁波华翔启源科技,聚焦机器人本体轻量化、总成装配与核心零部件开发制造,扮演“硬件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尤其是在金属件、注塑件方面的能力,可以较好地迁移到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中。另一方面,通过上海翼锐汽车科技提供整车级研发、试制和测试系统解决方案,赋能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训练与场景落地,定位为“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商”。上海翼锐已经进入了头部新势力的供应链,并在不断地深化合作,这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拓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从市场前景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核心零部件、机器视觉、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共同驱动下,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元,2035年将达到3000亿元。
整车厂商正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主要是因为汽车智能化与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底层具有较强的契合度,人形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与整车厂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高度重合。
此前,宁波华翔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9.21亿元,用于芜湖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重庆汽车内饰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这一融资举措将为公司战略转型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将直接助力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欧洲业务剥离的长期效应释放、自主品牌合作的持续深化,以及机器人业务的商业化推进,公司有望实现“主营业务稳健增长、新兴业务突破放量”的格局,并为公司长期价值重塑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