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的冲锋号声犹在耳畔
发布时间:2025-05-21 01:39 浏览量:2
今天是天空与您相伴的【第10年第04个月第20天】
70多年过去了,我还会不时想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往事,想起那段烽火岁月,耳畔还会时常响起那嘹亮的冲锋号声。
我出生在江西省金溪县合市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小时候看到村子里比我稍大的哥哥们,都因穿上绿色军装而十分兴奋,让我非常羡慕。
也就是那时起,想要参军入伍的愿望在我心底扎了根。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6岁的我终于如愿穿上心心念念的绿军装参军入伍,1951年4月被调往中南军区高炮部队第533团3营7连任通信兵。
1952年4月,上级调我所在的部队入朝作战,先是担负保卫铁路运输线和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任务。
到达战场的第一天,凶恶的美军就给我上了残酷的一课。
当时,我们奉命接防44营阵地和装备,赶到阵地时,激战正酣。
我亲眼目睹44营一名通信班长在抢修被覆线时,被美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那时的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的轰炸机不停在天上飞,炮弹如同下雨一般,密密麻麻地从天上落了下来,耳边一直传来炮弹的各种轰鸣声。
不久后,我们接到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构筑上甘岭的工事。
在前线,因为白天经常有敌机前来轰炸,我们只能躲在狭小闭塞的坑道里。
夜幕降临时,战友们才能趁着夜色前出修筑工事,我们通信兵负责掩护。
记得有一次,我们按照以往经验,再次掩护战友出动。
尽管之前已经侦察过多次,部署了多道警戒线,但敌人潜伏的特务非常狡猾,就在工兵营出动的时候,敌人对着运兵卡车上空放了几枚信号弹,瞬间照亮整片夜空。
敌人的飞机收到信号后,立即从高空俯冲下来不停轰炸。
虽然我们及时掩护后撤,但还是有多名战友再也回不来了。
看着坑道内负伤的战友,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悲痛。
此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坑道内与外联系的电话线在刚才的轰炸中被炸断了,如果无法及时汇报情况,那么其他兄弟单位便也会遭到敌人的暗算,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这个消息,再联想到在敌人炮火下流血牺牲的战友们,我们的怒火一下被点燃,绝不能让前线的战友重蹈覆辙,修复电话线刻不容缓。
-我去!--我去!-……当时连队通信班的战士争着抢着要去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请战的声音在狭小坑道里此起彼伏,连长最终决定派我和战友谢财前出执行这项任务。
受领任务后,我和谢财带着抢修所需器材,迅速扑进茫茫夜色中。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气温将近零下30摄氏度。
我们爬出坑道,低姿匍匐爬到了战壕里一点点向前摸索,敌人探照灯的光束就在我们身前不远处不时掠过。
最凶险的一次,战壕内的一处掩体发生了滑落,瞬间引起了敌军的警觉,探照灯就直直地冲着我们过来了,我俩连忙用战壕里敌军的尸体当作掩护,躲在其身下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1分钟、5分钟、10分钟……敌人的探照灯不停在我俩躲藏的战壕中扫视,许久后才逐渐离去。
推开身上的尸体,我想要起身时发现双脚已经失去了知觉,缓了好一会儿,我们才开始顺着坑道一步步找寻着破损电话线的故障点。
当发现被炸断的电话线时,我俩已经在战壕里摸索了很久,身上的棉服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霜,手指已被冻得没有了知觉。
看着眼前断开的电话线,我颤颤巍巍伸出已经被冻僵的双手。
1次、2次……由于手已经被冻得不听使唤,很多平时非常简单的接线操作,此时变得异常困难,尝试多次都不成功。
-嘴——用嘴巴——含!-就在我一筹莫展时,在不远处检查线路的谢财及时提醒。
我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快速把接线的几根手指含在了嘴里,左手、右手交替焐热……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们终于接通电话线,并成功把消息传递给上级。
不久后,上甘岭迎来惨烈一战。
敌人为了从我们手中抢走阵地,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密密麻麻的炮弹从我们头顶不停地飞过,那个阵势感觉像是要把整个山头掀翻一样,前一晚刚打下的阵地转眼又被敌人给占了去。
于是,白天我们就躲在狭小的坑道里,只有当天黑下来后,才能去跟敌人拼杀。
那是我第一次直接与敌正面搏杀,在夜幕笼罩的上甘岭上,到处都是我们的喊杀声。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便看到数架敌机飞临我所在阵地的上空,向阵地俯冲而来,阵地上的高炮集火反击,炮声连天,敌机扔下数枚杀伤弹后仓皇逃离。
灰尘散尽,再次抬头看,身边很多战友因来不及撤离都倒在了这场轰炸之中。
硝烟散尽,正在加固阵地的我看到了这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场景。
敌机的一枚炸弹落在与指挥所紧邻的炮阵地上,带来的损失极为惨重:一架炮管被炸断,战壕里的侦察员正在防空工事中值班,炮弹把整个工事掀起狠狠地砸在了他的身上。
当我们一点点扒开零碎的工事,找到侦察员的时候,他已血肉模糊,不停地在地上爬行、滚动……
我们听到他那破碎的喉咙里传来阵阵嘶哑声,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便再也不动了。
那一刻,悲痛弥漫着整个阵地,战友的伤亡、家人的期盼、祖国人民的厚望在那一刻化为顽强的斗志,充盈在我们的胸膛。
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敌人,绝不让后代遭受战火的侵袭。
那天晚上,我们强大的炮火倾泻在敌军阵地。
当耳边的冲锋号响起时,怒火激励着我们发起冲锋。
最终我们消灭了阵地上的敌人,再次站上了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地方。
1954年,我从朝鲜回国。
部队便到湖北省抗洪抢险,面对凶猛洪水,我丝毫不改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作风,毅然跳入水中保障通讯联络不中断,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荣立三等功1次。
1958年下半年,我在空军第三预备学校学习了两年半,响应党的号召,脱下军装复员返乡,被安置在南昌市八一麻纺厂当工人。
当时安置到这里工作的复员军人很多,大家都朝着-全年不缺勤、不迟到、不早退、不出废品-的目标,你追我赶争先进。
1959年,我有幸被厂里评为劳动模范,当上工段长、党支部书记。
1962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麻纺厂因缺乏原材料停产,我再次响应党的号召,申请回金溪老家种地。
回到家乡后,我仍保持着部队的传统和作风,在公社养殖场养鱼时,一年创利6000多元;当公社武装部部长时,我主动申请到全县最偏远的公社任职,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依法办事。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更-忙-了,常常奔波在学校、机关、军营、企事业单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大家在不同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有一个油漆斑驳的旧木箱,里面放着两面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一面旧的,一面新的。
每当到了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我都会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向国旗敬礼送上对祖国的祝福。
我今年92岁,已到耄耋之年。
前不久,我来到空军某部,为年轻的战友们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故事,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涌上心头的满是激动与自豪,当年的愿望成为现实,我们的后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不再经受战火的袭扰。
每次站在台上讲述,我不免还会想起过去的战友,想到他们的流血牺牲,仿佛那晚上甘岭的冲锋号声犹在耳畔。
希望这些英雄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官兵所熟知。
大家都能信心满满地走上战位,备战打仗的劲头更足,让嘹亮的军号与强军梦同频共振。
本期栏目
来 源 | 我们的天空
责 编 | 侯沁
作 者 | 朱海涛 周嘉昊
校 对 | 奠雅洁 王一峰
刊 期 | 第7969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