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黑龙江省张道廷等7人荣登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发布时间:2025-08-27 20:43 浏览量:1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
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我省张道廷、薛守平、杨少华、柳利、王微、王超博、付秋华等7人荣膺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张道廷受邀参加发布仪式,并作为诚实守信“中国好人”代表,现场分享获奖感言。
黑龙江省上榜名单
助人为乐
哈尔滨市 薛守平
齐齐哈尔市 杨少华
见义勇为
大兴安岭地区 柳利
伊春市 张道廷
敬业奉献
伊春市 王微
大庆油田 王超博
孝老爱亲
双鸭山市 付秋华
人物故事
薛守平,男,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街道“的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他常年与党员志愿者们一道开展夏季“爱心送考”、冬季“温暖冰城”志愿服务活动,连续13年在冰雪大世界景区执勤,助力“尔滨”火爆“出圈”。薛守平曾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龙江好人”等荣誉。
一杯姜糖水,展现冰城温度
冰天雪地中,68岁的薛守平用大保温壶倒出一杯杯热气腾腾的红糖水,迅速送到刚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走出来的游客手上。
“天冷注意保暖啊!您还要不要再添点儿?”薛守平热情地招呼着。隆冬时节,这样的一幕几乎每天都在冰雪大世界景区上演。2017年,在队友的协助下,薛守平策划推出了“一杯姜糖水,温暖冰城游客心”活动,常年在寒风中义务为游客和市民送热水,成了哈尔滨冬日里的一道风景线。
“一天能送出50多公斤热水。天气实在太冷了,我们的手脚都冻麻了,但是看到游客们感觉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是热乎的。”红糖水是薛守平和队友们亲手熬制的,他们已经连续8年开展这项志愿服务。除此之外,薛守平还和队友协助疏导交通、帮助游客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他们牺牲个人营运时间,专门备了两辆车,随时免费接送遇到突发情况的游客。
2025年1月16日,薛守平和队友们送姜糖水时,遇到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女孩。经询问得知,小女孩来自广州,因园区客流量较大,在游玩过程中不慎与母亲走散。薛守平见状立即将手中的热宝递给孩子取暖,并用手机与孩子母亲丁女士取得联系。在薛守平的帮助下,母女二人很快在志愿者服务驿站相见。
“太谢谢你们了,哈尔滨的天虽冷,但人心暖。”丁女士激动地向薛守平表达谢意,并表示还会再来哈尔滨旅游。
一盘热饺子,融化午夜风雪
“南北一家亲,共度中国年!过年好,快来吃饺子啰!”2025年除夕夜,在冰雪大世界出入口和景区志愿者服务驿站,薛守平和队友们给游客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水饺,为在哈尔滨过春节的四海宾朋送去新春祝福。
为站好除夕这班志愿服务岗、给远道而来的游客送去家的温暖,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聚氛围中时,薛守平带领队友下午1点就来到志愿者驿站,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收拾屋子、熬制大枣红糖水、和面包饺子……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
风雪之夜,华灯初上。当一批批游客深夜结束游玩时,从未想过陌生的城市会有这样一群人,大年夜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在景区门口迎候他们。是薛守平和队友的周到服务,让这个除夕夜变得格外温暖。
“谢谢你们,哈尔滨真是个暖心的城市!”一位来自长沙的游客说,“这里的饺子真好吃,这里的志愿者更可爱”。
十六年坚守,擦亮冰雪名片
2012年“的士”语音e支部成立以来,薛守平带领支部党员连续13年参与冰雪大世界执勤,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维护秩序、失物招领、设施维护、游客救助等服务,累计义务出勤650天,救助摔伤游客300余名,做好事1500余件,为助力家乡冰雪旅游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以来,薛守平和队友在带领困难老人游览城中景点、接送中高考学生、雨雪天气救助受困乘客等活动中协助出勤千余次、义务出车1.5万余台次,为广大驾驶员树立了榜样。多年来,薛守平累计爱心捐款捐物价值10余万元,免费接送老年乘客、危重病人、中高考学生近千次。
“我的初心就是让家乡越来越好。能够为‘尔滨’的越来越好添一把柴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薛守平说,“我们要让爱心互动在冰天雪地火热上演,展现冰城人的热情好客、大气豪爽,擦亮哈尔滨冰雪名片,让每位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人物故事
杨少华,男,1948年5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讷河市广播电视局退休职工。杨少华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61年,理发超3万人次,从青丝到白发,从孩童到迟暮,都是他义务理发的服务对象。一件小事,杨师傅坚持了整整61年。无论清晨还是黄昏,大家总能看到他理发的忙碌身影,一把“益剪”陪他走过了大半生。
青春学技 走上义务理发路
20世纪60年代,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还在读中学的杨少华萌生出为大伙免费理发的念头。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的理发店学习理发技术,学成后主动为在校师生免费理发。刚开始大家过意不去,常常会把钱塞给杨少华或给他送些东西,在一次次坚决拒收后,大家从心底里真诚地感谢这个富有爱心的小伙子。
岁月更迭 坚守公益理发情
自此,杨少华的义务理发之旅正式开启。初中毕业上中专、中专毕业进工厂、入伍当兵、复员回乡,他走到哪儿,理发的剪刀就跟到哪儿,这么多年义务理发从未间断。在学校为师生理发,在工厂为工人理发,当兵入伍的5年里,杨少华更是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为干部战士理发。61年过去了,杨少华从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他的理发工具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那颗义务理发的初心却从未改变。随着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硬朗,家人更是因此担心他的安危。但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义务理发。杨少华笑着说:“每次我看到人们理发后的微笑和感谢,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服务聚焦 温暖特殊群体心
寒来暑往,杨少华义务理发的脚步从未停歇。社区里的老人们行动不便,去理发店成了难事;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头发经常两三个月不剪;残障人士因为身体原因,理发也多有不便。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群体的理发需求,他主动上门联系,做好服务记录,专门建立了一份特殊的服务名单。此后,他按照名单上约定的时间,定期上门服务,为老人们修剪头发,陪他们唠家常;为残疾朋友小心理发,生怕弄疼他们;为困难儿童剪出一个个爽利的发型,让孩子们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61年执着坚守,他用一把“益剪”书写了一段温暖人心的公益故事;61年无私奉献,他用毕生精力矢志践行着雷锋精神。如今,杨少华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活跃在义务理发的一线,用手中的“益剪”服务身边人、温暖邻里心,他的善举将引领更多人投身公益,传递爱与希望。
人物故事
柳利,男,1984年5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某快递公司快递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熊熊烈火中勇救被困群众,将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危险面前,只身勇闯火海
2024年5月31日,柳利像往常一样驾驶着满载快递的车辆穿梭在大街小巷,准备将最后几个包裹送达。当行至最后一个小区时,他敏锐地察觉到浓烟和异常的喧闹,他意识到有地方着火了。凭借在公司接受过的消防培训经验,他冷静判断现场形势,第一时间拨打了119火警电话,一边朝着起火点奔去。
冲进火场,柳利发现二楼的一位老人被困在门口,楼道内浓烟滚滚,能见度几乎为零,呛人的烟雾让他呼吸困难、泪流不止。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老人!他脱下外套,捂住老奶奶的口鼻,在浓烟和烈火的包围中,将她搀扶到安全地带。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心里惦记着楼上可能还有其他被困人员。凭借平时送快递对小区地形的熟悉,他再一次冲进火海。高温炙烤着皮肤,浓烟熏得眼睛刺痛,但他还是咬牙坚持,逐户敲门呼喊,通知大家迅速撤离。此时,消防队员尚未赶到,火势却愈发凶猛。柳利顾不上休息,跑到周围门市借来灭火器救火。他一边灭火,一边引导其他居民疏散,有序指挥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撤离,在消防救援人员到达前,有效控制住了火势。
消防车呼啸而至时,柳利早已累得瘫坐在地上,脸上满是烟灰,身上的工装也被划破、熏黑。消防队员得知情况后,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柳利只是憨厚地笑着说:“这没啥,换作谁都会这么做的。我得赶紧把剩下的快递送完,可不能让客户等急了。”说完,他又跨上电动车,继续完成自己的收派工作。
面对赞许,永葆为民初心
柳利英勇救火的事迹迅速在当地传开,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称赞和高度评价。被救老人及家属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要不是你,我们真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周围的居民也纷纷表示,柳利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的勇敢和担当,让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
事实上,这并不是柳利第一次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在做快递员之前,他曾有过5年的军旅生涯。昔日的军营历练,让柳利始终保持着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这也是他面对危险挺身而出的根本所在。在部队服役期间,他积极参与多项抢险救灾任务。退役后,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手。
从军营到快递行业,柳利始终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在烈火中的英勇表现,不仅彰显了退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更展现了龙江儿女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人物故事
张道廷,男,1947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铁力市日月峡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23年义务为林业英雄马永顺守墓,把老英雄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张道廷曾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为了一句承诺,23年守护“老哥哥”
从小生活在林区,又有幸与马永顺成为工友,张道廷亲历和见证了林业英雄马永顺一生为国、无私奉献的决心与壮举。当年马永顺感慨:“人总有一死,树比人长久。”张道廷说:“老哥,你不用惦记啥,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年年去看你。”就为这句承诺,张道廷为林业英雄马永顺守墓23年。2002年12月,张道廷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回到阔别16年的马永顺林场,追寻林业英雄的足迹,开始了为英雄义务守墓的漫长岁月。整整23年,他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敬仰,春天除尘,夏日薅草,秋扫落叶,冬季清雪,一年四季,雷打不动。2012年冬天下了50多场雪,遇上大雪时,他就和妻子一起去墓地清雪,内衣被汗水湿透都是常事。2020年,张道廷因冠心病住进了医院,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墓地看望老英雄。在妻子的陪同下,他把英雄墓地清扫得干干净净。张道廷用行动践行了“给你守墓一辈子”的诺言、感动着林区千千万万的人。
为了林区发展,义务宣讲“老英雄”
张道廷在为英雄守墓的同时,还当起了马永顺纪念馆的名誉讲解员和马永顺林场的义务导游员、护林员。每当有游客、学生、职工群众参观马永顺纪念馆、瞻仰马永顺纪念碑、祭扫英雄墓、义务植树时,张道廷总是声情并茂地讲解和示范,用自己创作的诗词、歌曲、号子传颂马永顺的优秀事迹。23年来,他接待的参观者和游客累计超过30万人次。在旅游旺季,他最多的时候一天带4个团300多人,爬了3次山,游客感动地拿出钱给他做导游费,都被张道廷婉言拒绝了。他总是说:“我做这三大员,就是宣讲员、导游员、护林员,不是为了钱,我是要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树立铁力人的良好形象,走好转型的道路。”
为了接力传承,当好青春“引路人”
青少年是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为此,张道廷专门建立了“张道廷五老工作室”,用执着和热情感染身边人,为下一代成长当好“引路人”。每逢“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他都组织中小学生到马永顺纪念馆开展主题活动;他先后举办“新老同聚话青春”主题交流座谈会13次。他经常参加百姓宣讲、马永顺故事会等活动,还受邀为省市各级党组织、各大中小学校授课百余次,勉励大家珍惜机遇,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个人奖金6万余元资助贫困学子读书,为学校和图书馆捐赠图书1000余册,建立起了“爱心书屋”。
为了一句承诺,张道廷陪伴了英雄23个年头。过去的8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不是在为英雄扫墓,就是在宣讲英雄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马永顺已经离开了我们23年了,但英雄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张道廷的坚守下得以发扬光大。
年近80岁的张道廷说,只要自己还有力气,他就要把马永顺的故事讲下去,让建设绿水青山的事业永远传承下去。”
人物故事
王微,女,1982年3月生,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常胜乡农村投递员。自2014年起,在这条冬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5摄氏度、村民人口达3500余人、长度90多公里的偏远邮政路上,她一跑就是11年。在这期间,她骑坏了3辆自行车,行程近14万公里,投递报刊、信件、包裹等46万余件。王微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初心如炬,坚守邮路写担当
“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王微用行动将这句承诺镌刻在蜿蜒的邮路上。转岗至距县城130公里的常胜乡支局后,她独自挑起投递与营业的双重担子,每日往返于10个行政村,为3500多名村民送上贴心服务。为确保村民能第一时间邮寄收取快递,她将服务点迁至家中,开启“全天候”服务模式。夏日凌晨三四点,赶早下地的村民叩响家门寄件;冬夜八九点,披星戴月归家的农户仍能取到包裹。工作中的王微,既严守规范的职业素养,又充满创新巧思。为减轻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沉重邮袋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她在家门前铺设“滑雪道”,让邮件顺坡滑至电动车旁,既省力又保护邮袋。但长期负重还是导致了她颈椎腰椎间盘受损,有次扫描邮件时,她突然摔倒在地不能动弹,可考虑到当天还剩下的400多个邮件,她还是强忍着疼痛,简单吃下止痛片,继续完成了当天邮件的扫描邮寄工作。大家都清楚,王微的病就是这么多年累出来的,领导也多次想将她调至轻松的岗位,但每次她都委婉拒绝。“我想打通乡村快递的最后一米”,王微始终放心不下把她当作亲人的乡亲们。
铁骨柔情,风雪无阻践使命
嘉荫县的寒冬是最严酷的考验,电动车没电时就推着继续投递,暴雪封路时她就背着邮件在齐膝积雪中跋涉。王微的车里始终备着一把铁锹,那是她应对冰雪路面的武器。有一年冬天,她和丈夫开货车给一个较远的村子送快递,途中遭遇暴风雪,大雪将道路全部挡住,她二话不说下车用铁锹铲出道路,但她的力量终究抵挡不过暴风雪,铁锹铲断了她就用手挖,直到救援车辆到来。王微总说:“无论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我们都一定要及时送到,就算再恶劣的工作环境,看到乡亲们亲切的笑脸和期盼的眼神,我就不会退缩!”“人民邮政为人民”不仅是口号,更是王微日复一日的行动准则。她始终以最快速度派送邮件,日均投递量达350余件。工作之余,她还主动照料常家村两位困难老人,投递前微信询问需求,顺路捎带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劈柴、收拾屋子,逢年过节送米面粮油,用爱心编织出温暖的民生纽带。
匠心筑梦,电商赋能促振兴
王微的付出赢得了广泛赞誉,乡亲们称她为“翻山越岭的鸿雁”,受助者赞她是“贴心人”。在这条充满艰辛的邮路上,王微用坚守、爱心和智慧,绘就出新时代最美奋斗画卷,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一抹耀眼的亮色。
人物故事
王超博,女,199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庆油田采气分公司第一作业区采气101班采气工。她扎根基层、奔走野外,测数据、做试验、制革新,足迹遍布了大庆油田徐深气田的每一个角落,用傲骨铮铮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蓝天白云下那一抹最美的“石油红”。王超博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筑梦者的坚持:守望初心,赏一路芳华
“准备就绪,请指示!”“开始!”一颗颗螺丝在灵动的手指间跳跃,一个个齿轮在利落的操作下旋转。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气工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王超博全神贯注一气呵成!22秒精准穿戴空气呼吸器,9分35秒成功清洗更换孔板节流装置,创下了两项大庆油田最快操作纪录。
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王超博将“为革命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铁人精神融于心、见于行,立志要成为一名“技术过得硬、手里有绝活”的好工人。她从岗位上最基础的操作规程、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学起,白天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求教,晚上埋头于专业书籍之间,手掌上一层层消了又长的水泡留下了她努力的痕迹,书包里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笔记铭记了她拼搏的身影。“看着书上的采气技术原理、设备工艺流程、故障判断技巧一点点和现场结合了起来,在脑子里融会贯通,我就特别开心。”王超博说。参加工作仅两个月,她就成为了同批新入职员工中最早独立顶岗的佼佼者。
王超博平时在岗位上愿意花心思和精力去研究现场问题和管理方法。在巡检中,她发现在采气工艺流程节流、冻堵初期和存在少量泄漏的情况下,现场节点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但气流的声音却与正常时不同,于是她开始专注研究声音与流量的关系。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王超博练就了“听声判断天然气流量”的绝活儿,把误差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超前判断气井异常情况。
追梦者的拼搏:守望信仰,踏一路坎坷
王超博所在的徐深1集气站建站已经超过20年,进入了“低产低效”开发阶段,部分气井因积液问题导致产气量骤减。王超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站里的老师傅看她每天盯着产量数据急得“转磨磨”,安慰她说:“开采时间长了,也就这样了。”可是她偏不信这个邪,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给气井治好“病”。2021年年初,她带领几名青工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摸索总结出“定压力、增瞬时、控压差”气井积液处理方法,使徐深1集气站的9口井开井时率提高了34%,目前已连续4年产能递减率控制在1%以内。
气井测试工作是做好气田开发的重要前期工作,井下数据不准确就等于蒙着眼睛搞生产。“测试施工溢流污水易失控造成污染”,是困扰整个石油行业测试施工的“老大难”问题。王超博带领她的团队,运用创新方法参与研制“电动环保溢流堵头”技术成果,改进了盘根,改变了压帽结构,开发了远程遥控系统,解决了测试工人反复攀爬4米多高的防喷管等问题。最终将溢流量控制到了原溢流量的2%,不但年可节约污水处理费用4158万元,而且大大降低了环保隐患。
圆梦者的从容:守望时光,成一路执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天然气开发迎来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遇到更多阻碍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王超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大庆油田唯一一家立足天然气开发问题处理的创新人才工作室应运而生。做为领衔人,她带领团队攻克了“地面工艺冻堵治理”项目,预计增气超亿方,可保障33万个家庭全年生活用气。她独创的“气井诊断手册”“9区25点巡检法”,进一步织密了安全生产“责任网”。她参与编写了7本教材,其中出版的《采气工操作手册》被列入大庆油田岗位练兵系列教材。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年均解决90余项一线生产难题,累计形成技术创新127项。
王超博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企之要情”,执着地与一抹“石油红”相伴,以永不言败、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努力在小岗位干出大作为,在“小舞台”成就“大梦想”。
人物故事
付秋华,女,1967年8月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福利镇畜牧站站长。15年来,她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前婆婆和瘫痪在床的现任公婆,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谱写出一曲真情奉献的温暖之歌。
组建新家,带着“婆婆”嫁人
付秋华有过两段婚姻,她和第一任丈夫虽生活中历经风雨,却一直互相扶持、相濡以沫。为了感恩远在乡下的公婆含辛茹苦供丈夫上了大学,努力帮他们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付秋华一直待公婆亲如父母,婆媳关系更是非常融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丈夫因病不幸离世,留下她和年迈体弱的婆婆。由于老人的其他子女都不在身边,就剩下婆媳俩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好婆婆,让老人生活得舒适些,她专门给老人租了房子,每天为老人洗衣、做饭,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个女人独自扛起一家人的生活,上有体弱多病的婆婆,下有正在读书的儿子,学费、生活费、医药费方方面面都需要付秋华一个人去应对,生活的艰辛可以想象。在亲戚朋友的不断劝说和儿子的理解支持下,付秋华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准备迎接新的感情生活。和现任丈夫初次见面,付秋华就把前婆婆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结婚前,付秋华跟现任丈夫商量,想要继续照顾前婆婆,让老人安享晚年。现任丈夫也是个孝子,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付秋华组建了新的家庭。
精心照料 15年不离不弃
付秋华不仅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前婆婆,还将这份关爱延伸到了现任公公婆婆身上。常常过着两地跑的日子,白天照顾现任公婆,夜晚又跑回前婆婆处照顾,现任公婆对夫妻俩的孝顺行为也非常支持。然而,随着年纪增长,现任公婆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脑梗、小脑萎缩、心脏病接踵而至,最终导致了公婆相继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丈夫的兄弟姐妹们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长期陪伴在侧。在这个关键时刻,付秋华主动站了出来,她毅然决然将公公婆婆接到家中,扛起了照顾公婆的重担。
15年来,付秋华一直与公婆吃住在一处,她早就把公婆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二老对她也像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早些年,老两口经常住院,有时一整月都在医院度过。在那段艰难的时光里,付秋华白天在单位工作,中午、晚上在医院里忙前忙后,送饭、陪床,精心照料公婆的生活起居。出院后,她对公婆的照顾细致入微,不仅为公婆准备了舒适的房间,还根据医生的建议,制订了详细的护理计划:为公婆翻身、擦洗、喂食、按摩……每周给公婆洗澡、剪指甲,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她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婆虽然瘫痪在床,却从未生过褥疮。老人每次到医院复查,医生护士都称赞付秋华,说她比专业护工做得还好。
用心陪伴 让老人安享晚年
付秋华说:“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心灵上的陪伴与慰藉”。除了生活上的照料,付秋华还十分注重公婆的精神需求。天气好的时候,付秋华经常会推着轮椅,带公婆到户外散心、晒太阳。她知道公公喜欢听戏曲,便专门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定时播放公公爱听的曲目。闲暇时,她还会陪公婆一起看老照片,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每当公公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眼中都会闪烁着光芒,付秋华就静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还提出几个问题,让公公能更尽兴地讲述。她也时常讲一些新鲜事儿给老人听,哄老人开心。
付秋华在照顾自家老人的同时,只要遇到村里老人有困难,她都会想办法帮忙。看到困难老人身上衣物不干净,她会主动从家找出干净的衣物给老人们送去;看到老人没吃饭,她也会带老人到家里吃一口便饭;遇到老人买药就医不方便,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老人去卫生院或帮老人把药送到家门口……每次遇到村里的老人,她都会关心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叮嘱他们要注意健康。她的爱心和善举,让村里的老人们十分感动,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2022年,前婆婆和现婆婆因病相继离世。如今,只剩下公公和他们一起居住。未来的日子里,付秋华将会一如既往地用孝心守护一家老小,用爱心撑起一方天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是那个带着“婆婆”嫁人的好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