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峰:根在,老家在——山东郓城王氏家族寻找兴祖后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07:32  浏览量:1

根在,老家在:山东郓城王氏家族寻找兴祖后人

作者:山东郓城县李集镇高才刘村朱店 王瑞峰(13583061827)

[按]

王瑞峰先生已年过古稀,自退休后始终“休而不闲”,一心投身于家族文化资源发掘、优秀家族传统弘扬与良好家风传承的工作中。

为寻王氏家族兴祖后裔宗亲,先生不辞辛劳,一方面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一方面奔走于实地寻访,近年相关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热忱与付出精神可嘉,功绩更不可没。

然家族历史悠久、分支迁徙缘由复杂,且后裔宗亲遍布全国各地,受限于信息流通不畅等因素,多年来仍有不少同宗族人未能取得联系。为此,特撰此文,盼能寻得各地兴祖后裔,共续家族情谊。

根在,老家在

自天地开辟、万物初蒙之时,世间万物皆循天道运行,古今千百年间的故事与变迁,浩如烟海,难以一一尽数。古人常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间有清浊刚柔的分野,人类亦有血脉绵延的源头。正如流水必有其发源的溪流,树木必有其深扎的根系,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没有自己的家族根本与血脉传承呢!

吾王氏家族的根源,肇始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后先祖迁徙至此地定居。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吾族始祖忠、谭(坦)、诚(成)、孝的兴公,率先在此地扎根立业,自此开启了王氏家族在此繁衍的历史。如今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自始祖定居至今,已跨越六百余个春秋,家族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当今之世,恰逢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族人心中的寻根思源之情愈发浓厚。明晰宗族的谱系脉络,让世代传承的家族脉络不再模糊;传承国学的博大精深与核心大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族精神;践行寻根问祖的初心,宣扬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以正家族道义、凝聚族人力量,最终实现各支宗亲团聚,共叙家族情谊——这无疑是一件极具意义、利于家族长远发展的大事。

我身为兴祖第十七代后裔,近年在潜心整理家族谱牒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段重要的家族分支脉络:自家族四世祖起,其下有山、玉、盛、善四位兄弟,由此衍生出四大分支。其中,仅山祖一脉的后裔始终定居于祖地,谱系清晰、传承完整;而玉祖、盛祖、善祖三支的谱本记载却多有断续,后世族人的迁徙轨迹与现状也渐渐湮没在岁月中,无从考证。

为补全家族谱系的缺失,让离散的宗亲重归家族怀抱,特作此文告知各地王氏宗亲,盼能借此寻得玉祖、盛祖、善祖三支的后裔,共续家族谱牒,再叙血脉亲情。

历史渊源

据族谱记载:考我始祖乃山西洪洞县枣园人,明初山东诸郡频遭天灾人祸,人民十不存一。洪武二年,明政府令西省人民迁往东土,我始祖兄弟六人,长信守宗祠,次忠,三坦(谭),四成(诚),五孝,六兴,同来山东。忠祖坦祖居汶上,孝祖居新城(今郓城程屯一带),成祖居寿张枣杭(今郓城侯咽集镇枣杭),兴祖居枣杭传二三世,迁往范邑朱店(今郓城县李集镇高才刘村朱店)。据说当年的朱店在肖固堆与甘草崮堆中间,朱店的原址就在现在的黄河道中。肖堌堆位于现在的郓城县西北约30公里处,西邻黄河约1公里,现在的朱店在肖固堆南2公里左右。

说起肖堌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商朝第十四代君王商穆王祖乙即位后迁都于庇,庇即是今天的郓城县,故城就是现在的肖堌堆。新中国成立后,肖堌堆出土了陶鬲、石斧等,表明在三四千年前郓城就有人定居,并发展了古代的灿烂文化。肖堌堆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主要文化内涵表现为大汶口、龙山、岳石。

解放前,肖堌堆有一个大土堆,高8米,上面曾有明、清建筑,最典型的就属三皇庙、阎罗殿。三皇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的三太子的灵位。

其实,解放前肖堌堆最出名的还是庙会,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关于肖堌堆庙会的神奇故事。据说,当年肖堌堆庙会,每天发一家。所谓“每天发一家”,就是在庙会期间,凡在庙会上做生意的甚至是赶庙会的人都有可能发大财。有位老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庙会上,有一家卖丸子汤的,早晨刚开张,还没开始卖,旁边走过来一个老头,手牵一头毛驴,走到丸子汤锅跟前,毛驴一撅屁股,拉到锅里几个驴粪蛋,丸子汤老板不高兴了,刚开张汤锅里进了驴粪蛋,还怎么卖呀,于是要跟牵驴的老头计较。老头说:“不要声张了,把锅盖上,你说今天能卖多少钱,我赔你。”按照丸子汤老板说的价钱,老头如数赔给丸子汤老板后牵驴离开了。丸子汤老板想,既然人家已经赔钱了,这锅丸子汤就别卖了,赶紧把丸子汤倒掉吧,可是当丸子汤老板把锅盖打开后,奇迹出现了,锅里根本没有驴粪蛋,而是满满一锅丸子!更为神奇的是,锅盖一打开,香气四溢,整个庙会上都能闻到丸子汤的味道,于是人们纷纷过来买丸子汤。更为神奇的是,这锅丸子汤,不论怎么往外盛,锅里丸子一直不见减少,直到晚上收摊时一锅丸子才盛完,丸子汤老板因此大发其财。讲这个故事的老人信誓旦旦的说,他讲的绝对是真实的事情,因为当年参加庙会的许多人都知道,而发生那个故事时,这位讲故事的老人已经十多岁了。就因为许多人知道,肖堌堆庙会上能发财,所以每年的庙会来的人特别多。据说当年庙会最盛行时,方圆百里的有钱人家和一些生意人都会到肖堌堆赶庙会。故事神乎其神,真假难辨,我们姑且不管故事的真假,但起码从这方面说明,当年肖堌堆庙会的繁盛。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曾在肖堌堆旁边设立临时后方医院,救治战争中受伤人员,在这里牺牲的解放军也有许多。据说曾在这里因受伤牺牲最高级别干部是一位师长。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肖堌堆旁边修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时推到庙宇,铲平土堌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地政府又在原土堌堆上修建了一所小学,周围几个村庄里孩子们都集中在那里上学。关于推倒庙宇之事,也有一些离奇的说法。

据个别老人回忆说,当年推倒庙宇前,曾有一位通神气的老太太夜间看见东南方向有灯火,说那是三皇爷在搬家呢。因为三皇爷知道,他老人家住的庙不久将被拆除。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推倒庙宇,铲平土堌堆后,发现在土堌堆下面有一个无底洞,人们用了很多土都没有填平,后来没办法,只有在上面盖上木板,木板上面再垫上土。我小时候曾在肖堌堆上过四年学,因为民间神乎其神的传说的缘故,那时我们早晨去上学,去得早的话,一个人是不敢去的,一般都是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在我的印象中,那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很是雄伟、庄严,每年的清明节,老师都会组织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纪念碑旁边的土呈黑褐色,而且还时不时能找到一些非常古老的碎瓦片。

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水溢,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我族他支离祖逃险投亲,另择居所。

现寻找以下三支兴祖后裔家人

一、五世祖思义系

六世:文士、文仲。

七世:廷梓、廷秀、廷召,尚德、尚济。

八世:士贯、守志、守分、守金。

九世:邦起、邦珍,凤仪、凤善、凤标、凤集、凤山、凤岐。

十世:应选、应德、应纯、应良、应斗、应升支后裔。

二、五世祖思伦系

六世:文臣、文焕。

七世:尚立、尚信、尚富、尚田。

八世:守贵、守才、守良、守节。

九世:【凤】珍、【凤】起、大受、大任

十世:林範、应至、元公、元惠、元魁。

十一世:来庆、来学、来法、来富

十二世:士逊、士朋。

十三世:德荣、德仲、德现。

十四世;安房、安止、安敏、安木、安西。

十五世;连正、连臣、连仁、连珠、连魁、

十六世;东马、东牛。

三、五世祖思禄系

六世文进。

七世:尚康、尚运、尚锡。

八世:守业。

九世:大宾。

十世:应试。

十一世:玉珮。

十二世:士英。

十三世:方四。

山东郓城县王氏兴祖后裔亲人们,无论你走到哪里,请不要忘记,根在,家就在!欢迎你回家!

如果您是王氏兴祖后裔,或者有相关线索,可在留言评论区留言,也可发私信留信息。

我们期待着您的消息!

山东郓城县李集镇高才刘村朱店 王瑞峰

——————

附:

1.郓城县程屯镇井家屯村孝祖碑

2020年7月,经多方努力,在郓城县程屯镇井家屯村外找到了祖墓碑。

郓城县程屯镇井家屯村孝祖碑

2.山东郓城县枣杭成祖碑

2016年,忠祖、成祖、兴祖后裔寻根问祖,汶上县枣杭村忠祖后裔通过网络,跟郓城枣杭成祖、兴祖后裔取得联系。

山东郓城县枣杭兴祖碑,民国二年立

乡土大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