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俩名原副校长与在任校长,不到一月全落马

发布时间:2025-08-28 06:49  浏览量:1

2025年8月27日,江苏省纪委监委通报,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骏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一消息距该校两名原副校长王人颢、徐开林落马仅隔三周,引发社会对高校治理体系的深度关注。郑骏年作为深耕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自2018年10月执掌校长职务,8月17日仍以校长身份公开授课,其被查的突发性凸显反腐行动的雷霆之势。此事件不仅是个案,尤其折射出高校权力运行中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

郑骏年的履历映射出高校“双肩挑”干部的典型路径:学术成就与行政职务并行。他1966年3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学历,2016年7月任副校长,2018年升任校长,长期主导学校科研与行政事务。然则,其落马与王人颢、徐开林形成“连锁反应”——三人同属2016年前后校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工作履历高度重叠。这种集中性腐败暴露出高校治理中“关键少数”监督的薄弱环节。今年2月,江苏省委第九巡视组反馈时已明确提及“收到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并移交”;7月中央第五巡视组进驻江苏,更释放出监督全覆盖的信号【用户文章】。巡视机制成为撬动高校治理的杠杆,但事件背后仍需追问:为何学术精英群体易陷入权力陷阱?徐州医科大学作为拥有90年历史的省属重点高校,其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甚至于监督机制的形式化,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高校治理的核心在于制衡,而此次事件揭示的,正是制衡机制的失效。

郑骏年案与同期高校反腐行动,成为审视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窗口。学术光环不应成为腐败的“护身符”,行政权力更需关进制度的笼子。巡视监督的常态化已形成震慑,不止如此,高校治理更需从根源上重构权力运行逻辑: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完善学术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实质监督权,建立领导干部“学术-行政”利益冲突审查机制。唯有将制度约束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守护大学精神之纯粹。公众期待此案推动高校治理从“被动反腐”迈向“主动防腐”,让教育净土真正回归育人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