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37)收复新疆(前传)——新疆历史 / 伊斯兰教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5-08-04 22:40 浏览量:1
左宗棠平定陕甘乱局之后,就开启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陕甘回乱,实际上是由中国内部矛盾所引发的动荡。其中即便有境外势力涉足,也只是间接参与。然而,新疆的情形迥异。新疆的乱局,不仅有中国内部势力兴风作浪,更因为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引得境外势力直接入局,参与到对新疆的争夺当中。新疆沦为多股境外势力竞相角逐的战场。如果想要洞悉晚清时期的新疆局势,有必要先了解一番新疆的历史演变进程。
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持续不断地侵扰着中原诸国。其中,匈奴雄踞北方大草原,称霸一方。燕、赵、秦等国为抵御匈奴进犯,不惜耗费巨量的人力与物力,精心修筑长城,以构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当时的大草原上还有另一个强大部落——月氏。月氏在与匈奴的较量中落败,被迫迁往西域。在那片遥远之地,他们建立起了大月氏国。
西域,即如今我们所说的新疆地区。汉朝建国之初,因国力孱弱,只得向匈奴纳贡和亲,以谋求边境的短暂稳定。然而,即便如此,匈奴依旧频繁犯境,汉朝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历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已经强盛。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他深知大月氏与匈奴是世仇,便派遣张骞出使塞外,试图与大月氏结盟,共同夹击匈奴。张骞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西域,这是中原王朝首次踏入西域这片土地。然而,大月氏因畏惧匈奴的强大势力,不敢与之为敌,张骞联合大月氏的计划就此落空。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条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通路。
汉武帝·刘彻
此后,汉朝多次派遣使节前往西域各国,试图结成联盟。西域各国因惧怕匈奴,时常截杀汉朝使节。随着汉朝国力日益强盛,汉武帝先下手为强,控制了河西走廊,牢牢掌握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汉武帝时疆域
公元前60年,汉朝凭借强大的军事威慑力,成功掌控了西域地区,西域三十六国纷纷向汉朝俯首称臣。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并开启了对该地区的有效管辖。
西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战略层面来看,如果西域落入草原游牧民族之手,他们便能绕过长城这一防线,长驱直入,直逼中原王朝腹地。反之,如果中原王朝掌控了西域,则可对草原游牧民族形成战略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从经济角度而言,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掌控西域,意味着中原王朝拥有了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能够促进贸易往来,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但是从王莽篡汉开始,中原局势便陷入动荡不。匈奴趁机发难,对汉朝驻扎在西域的驻军发起猛烈攻击。东汉时期,汉朝国力已然衰微,无力为西域提供支援。最终,匈奴成功攻占西域,西域诸多小国亦纷纷向匈奴俯首称臣。
直至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崛起,中原王朝才逐渐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曹魏政权特意设立了西域长史府。然而,此后中原王朝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战乱频仍,致使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直至唐朝,中原王朝才再度开启对西域的有效掌控。
三国时期疆域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西域处于稳定的控制之中。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于内忧之困境,调遣西域军队回中原勤王。吐蕃趁唐朝西域军力空虚之际,悍然出兵攻占了西域。
唐朝疆域图
宋朝时期,由于宋朝军事力量羸弱,连河西走廊都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对于遥远的西域,更是鞭长莫及。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在特定的历史架构下,展现出独特的治理格局。
明朝初立,明太祖朱元璋在哈密设置哈密卫,对西域的控制力度有限。1513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吞并,无奈之下,明朝只得放弃哈密卫,其对西域的影响力也随之消散。
明永乐年间疆域图
清朝时期,准噶尔蒙古势力在西域崛起,并不断向中原扩张其势力范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持续对西域用兵,直至1759年,清军终于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至此,西域再度回归到中原政权的统治下,结束了长期的动荡与纷争。
清乾隆年间疆域
西域被清朝成功收复后,乾隆皇帝与大臣们进行了充分的研讨,最终将西域更名为“新疆”。过去的“西域”让人人觉得此地处于中原之外,从而令中原王朝之人对其有所轻视。而“新疆”这一名称,寓意着中原新开辟的疆土,仅从名字上,便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新疆是中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新疆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清朝针对新疆所施行的治理政策,也与“新疆”的名字契合。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对新疆地区实施全面管理,同时鼓励汉族居民迁入新疆,以此推动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
从新疆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窥见,自汉朝首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以来,中原对新疆的控制力度便呈现出时断时续之态势。当中原处于大一统且国力昌盛之际,对新疆的掌控便强劲而卓有成效;而当中原王朝国力衰微之时,便会丧失对新疆的控制权。直至清朝乾隆时期,中原王朝再度夺回对新疆的控制权。此时,距离唐朝安史之乱致使新疆控制权旁落,恰好过去了一千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西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当属宗教信仰的转变。
公元9世纪中期,正值唐朝晚期,曾经雄踞一方的回鹘汗国,在与黠戛斯汗国的激烈交锋中落败。回鹘各部落无奈退出大草原,转而前往西域,他们便是如今维吾尔族的前身。
唐朝晚期版图
其中一支回鹘部落辗转迁徙至天山北麓,以高昌为核心,建立起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则深入中亚,势力不断扩张至天山南麓的喀什,进而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西迁的这两支回鹘人本来都信奉摩尼教。然而当踏入新疆这片土地后,鉴于佛教在当地具有深远且巨大的影响力,两支回鹘人中的大多数都改信了佛教。当时的新疆被三股势力割据,分别是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这三个王国在当时都尊崇佛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喀喇汗王朝的西南方,毗邻着一个强大的波斯政权——萨曼王朝。
西州回鹘(即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
公元7世纪随着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崛起并入侵波斯国,伊斯兰教成为了古老波斯民族的国教,萨曼王朝的波斯人也都信仰的伊斯兰教。公元9世纪中期以后,萨曼王朝向东扩张,对喀喇汗王朝发起圣战,占领了喀喇汗王朝的大片领土。后来萨曼王朝发生内讧,萨曼王朝的纳斯尔王子争夺王权失败,逃到了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
奥古尔恰克是喀喇汗王朝第一任君主阙毗伽·卡迪尔汗的儿子,他担任喀喇汗王朝的副汗,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但允许纳斯尔王子避难,而且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行政长官。奥古尔恰克起先严禁传教,但为了笼络王子,就允许他建寺。纳斯尔王子到阿图什地区不久就建筑了一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从此开始伊斯兰教在新疆开始生根传播。
阿图什大清真寺
纳斯尔王子抵达喀喇汗王朝后,不仅建起了清真寺,还成功将喀喇汗王朝的一位王子萨图克发展为伊斯兰教徒。萨图克本是喀喇汗王朝大汗之子,无奈其王位继承权被褫夺。自与纳斯尔相识后,他便想借助纳斯尔之力夺回王位,于是秘密皈依伊斯兰教。此后,萨图克与纳斯尔携手在喀喇汗王朝内积极传教。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身边已汇聚了数百名穆斯林。公元910年,萨图克在中亚穆斯林的鼎力相助下,凭借这支穆斯林武装力量发动政变,顺利登上喀喇汗王朝的汗位。登上汗位后的萨图克,开始凭借手中的权力在喀喇汗王朝强力推行伊斯兰教。萨图克离世后,他的儿子穆萨继续利用权力推广伊斯兰教。
在民间层面,喀喇汗王朝的人民接触了大量来自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队,大量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先进科学和文化也进入了新疆。喀喇汗王朝的百姓开始接受了伊斯兰文化,大多数人民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公元960年,伊斯兰教被喀喇汗王朝奉为国教,喀喇汗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以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从此正式开始了第一个突厥语民族伊斯兰王朝的历史。
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喀什噶尔佛教徒发起的一场反抗被改变宗教的暴动,喀喇汗政府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此时在新疆的另外两个王朝,高昌回鹘和于阗王国依然信仰佛教。于阗王国看不下去喀喇汗王朝对佛教徒的清洗,对喀什噶尔的佛教徒给予了支持,而这时的喀喇汗王朝正想对外扩张,就借着这个理由向于阗王国发起了战争,于阗王国得到了同样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国的支持。
喀喇汗于阗战争
经过八年战争,于阗王国取得初步胜利,占领了喀什噶尔。然而,在随后的二十年里,战火持续燃烧。得到中亚伊斯兰世界支持的喀喇汗王朝卷土重来,重新夺回了喀什噶尔。于阗王国孤立无援,只能不断透支国力苦苦支撑。最终,在公元1006年,喀喇汗王朝彻底击败了于阗王国。自此,喀喇汗王朝开始在于阗地区强力推行伊斯兰教,摧毁了当地的佛教文化根基,结束了佛教在此地绵延千年的繁荣。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也随之扩展至阿克苏地区的库车。
在征服于阗的战争中,高昌回鹘因支持于阗,给喀喇汗王朝提供了继续发动“圣战”的借口。尽管喀喇汗王朝与高昌回鹘同属回鹘族群,但因信仰分歧,双方兵戎相见,上演了同室操戈的悲剧。公元1017年,喀喇汗大军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对同胞展开杀戮,并大肆进行文化破坏,石窟寺中的佛像多遭损毁。然而,战事正酣之际,喀喇汗大汗艾哈迈德病情骤然恶化,王朝军队被迫撤军停战,高昌回鹘由此得以幸存。
不久之后,喀喇汗王朝因内部分裂为东、西两部,陷入长期内战,再无余力对外发动圣战。至此,新疆地区形成了北疆(以高昌回鹘为代表)主要信仰佛教、南疆(以喀喇汗王朝为代表)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格局。
公元1124年,辽国在宋金夹击下濒临灭亡。辽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凭借强大军力,西辽迅速迫使高昌回鹘等政权臣服,并继续西征,击败了喀喇汗王朝的宗主国塞尔柱帝国,从而有效遏制了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耶律大石西征
公元1218年,国力衰微的西辽无力抵挡蒙古铁骑,新疆被成吉思汗征服。成吉思汗将这片土地分封给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汗国初期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并未强行推行单一信仰。此时新疆地区佛教与伊斯兰教并存。
1353年,察合台的后裔秃忽鲁帖木儿汗皈依了伊斯兰教。他彻底改变了先祖的宗教政策,强制蒙古王公贵族改宗,随后在整个汗国境内强力推行伊斯兰教。佛教徒的强烈反抗引发了暴动,秃忽鲁帖木儿汗派兵残酷镇压。在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军队对佛教徒进行了清洗,并对佛教文化遗迹实施了毁灭性的破坏。察合台汗国更颁布法令,对拒绝皈依伊斯兰教者施以严刑甚至处死。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伊斯兰教最终将佛教彻底排挤出新疆地区。
蒙古帝国疆域
从公元1006年于阗陷落算起,历经数世纪的传播与强制推行,到16世纪初,新疆地区完成了彻底的伊斯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