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再活十年,李卫有没有可能混上军机大臣或是跻身正一品?
发布时间:2025-08-27 10:51 浏览量:1
李卫这人的“开挂”升官史,现在看着都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十年间从兵部员外郎爬到浙江总督,再一溜烟窜上兵部尚书,风头之劲,搁那个时代,妥妥够人茶馆里吹好几夜的。可惜天不遂人愿,雍正皇帝命短,宠臣遇结,眼看一座大殿的门板都快被他推开,却被命运一把拉住了后领子。咱有时也会好奇:倘若老雍正能多活十年,李卫这辈子,到底能不能摸到那把高高挂着的“军机处”钥匙?
很多人爱说李卫粗人一个,文化水准不高,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这话要真全信,未免抹杀了人家的出身和努力。李家在江南算是殷实的大户,家风虽谈不上书香门第,起码童蒙时的读书功夫还是下过。不爱啃四书五经倒是真的,李卫的心思,打小就不愿意被死板章法捆着。他向往的是大场面,做事讲求利落,不拘泥于纸上谈兵。
按照清朝规矩,无功名之人若想跨入官场,大多得走“捐官”这条窄道。当年他爹,估计也是下了血本,才给儿子在兵部买了个员外郎头衔。据说那会儿最低八千两银子起步,放到现在得换上几百斤金砖。可捐归捐,想端起实缺还得白等好几年。偏生李卫命好,还没捐上一年,名正言顺地去了兵部挂职。这事里头有没有银子活动,咱不好妄言,但“有钱能使鬼推磨”,古今道理相差不大。
再看那时候的仕途选择,李卫也是踩对了点。大多数捐来的外任官顶多混个知县,打拼半辈子也掀不起太大浪花。可李卫硬是卡在了正经部堂边上,这一步可谓妙手生花。若不是大门敞开迎汉人,兴许他一辈子都在地方上耗着,成不了雍正养在身边的红人。究竟是天赋、运气还是贵人提携,全凭各位茶里说梦。
雍正其人,看着嚣张,其实心细如发——尤其对身边臣子,信任和提拔都带着点偏执和狠劲。要说李卫能让雍正这碗心思攥得死死的,的确是上赶着投缘。当时的军机处,才刚搭起架子,一共就三五个人,捧着皇帝的命令折腾日夜。换句话说,那是天子唇齿之间的活计——能不能进门,最看主子的脸色和这人本事是不是能对路。
只不过,那会的规矩还挺挑剔。要么家里带把子的宗室王公,要么干好几年大学士——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才有资格抡大权。李卫虽说官升得快,可还真轮不上,一方面呢,京城大事他没怎么参与过,另一方面,文凭和资历都薄了点。想想就知道,要是弄一个野路子出来的外省大员去跟一众科甲出身、深谙八股的老家伙掰手腕,雍正再怎么宠他,也得掂量掂量。
再说,那军机大臣的活儿极考水平——皇帝一句话,转瞬得变奏成奏章、谕旨,小到措辞,大到国策,没有点满肚子的学识、笔力,恐怕吃力。李卫平日下乡查案、处置杂务、一副好脾气,又自信能干,可这文牍活儿,恐未必能得心应手。毕竟“鸡蛋里挑骨头”的活,在京城跟在地方府县,终究不是一回事。
雍正去得早,刚铺好摊子还没来得及大干一场就撒手人寰,留了李卫独自在高位上晀望。换了乾隆登基,新君对这等一路快马加鞭杀上来的大员就未必有雍正那么多关爱。乾隆有自己的心腹——什么鄂尔泰、张廷玉,提起来都是大名鼎鼎。李卫在他心里,大概还是个地方能人,能守一方平安,终归是“碗里捞出来的油水”,格局有限。
也难怪,乾隆看李卫,总觉他像个“暴发户”——人品、能力都没问题,可眼神躲不过“你底子薄”。在清廷那一套讲究祖宗脸面、旗籍门第的规矩里,李卫就是外头闯进来的“自来红”。让他高升,破的不是官规,而是满朝文武的面皮。于是,直隶总督就成了他的封顶目标,兵部尚书勉强算个封赏;要说再往上,连乾隆都觉得有点勉强。
这么说吧,哪怕李卫后来劳苦功高,就算他最后去世,乾隆也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慰问,按着总督待遇发抚恤金。照规矩,职位虽能抬一等,可看在个人身上的荣耀,也就不过是一纸褒奖罢了。
又回到那个“如果”:倘若雍正没那么早下场,李卫还有没有机会推开军机处的大门?老实说,这事就像去赌场,听着都让人跃跃欲试,可点子太多变。就算是雍正心里有他,也不得不羁绊祖宗规矩。大学士别想了,非翰林不进;剩下还剩两个武职——“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偏偏都是清朝旗人、宗室专属的饭碗。
咱讲一个小八卦:倘若真再蹭个十年,雍正爽快,为了大权在握,也未见得不会有点“违规操作”。什么办法?就得想法子先给李卫“抬旗”,搞个汉军旗身份。这个事难不难呢?有军功就不难。李卫不是干过陕甘总督?那地盘边疆动乱多,立了功再论封赏,抬个旗籍不过朝里举手之劳。只要汉军旗、甚至干脆上三旗,领侍卫内大臣的门槛自然不是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推设”也只是闲话家常。要真发生了,也许李卫做得风风火火,也许人红是非多,哪天栽个跟头还不知道。
历史里的人物,总有那么点“没讲完”的故事。李卫这一生,既是幸运儿,也是囚徒。官场像场牌局,捏着好牌未必场场必赢。运气、规矩和主子心思,谁都猜不透。咱们只好在杯茶之间,悄悄替他叹一句:谁说人生就有绝对的上限和下场呢?有些门,不是推不开,只是命数未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