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报纸】《西城老干部》2025年第8期第一版
发布时间:2025-08-28 11:08 浏览量:1
我局召开2025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大会
周兴佳
近日,我局召开2025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大会,进一步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守初心使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老干部局局长王志伟出席会议并作专题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区“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精神,观看了《执法天平的倾覆——西城区城管执法领域问题警示录》警示教育片,要求党员干部深刻汲取反面典型的惨痛教训,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绷紧纪律之弦,不断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王志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进行了讲话。他指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关键在于以上率下、层层传导;要义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法在于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领导班子要带头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带头沉下身子联系老同志,带头勤俭办一切事业,为全体同志立好标杆、做好榜样。要将八项规定的要求细化具体化到接待老干部、组织活动、经费使用、改进文风会风等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并将作风建设贯穿到始终。
他强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衡量工作、校准作风的“标尺”和“探照灯”。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精准度量“敬与孝”的温度,严格丈量“干与实”的维度,仔细掂量“公与廉”的纯度,持续聚焦“恒与变”的深度,怀着尊崇之情、关爱之心去服务老同志。坚决杜绝“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让老同志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面对“双高期”特点加剧、信息化需求增长等新情况,要与时俱进提升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锻造新时代核心区老干部工作“硬作风”。
他指出,作风建设,既要抬头看路,明方向、严要求;也要低头看坑,查风险、除隐患。要以案为鉴,深挖细究,警惕老干部工作中的作风隐患和廉政风险。要以对党的绝对忠诚来做好服务,确保中央和市委、区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精准落地,不打折扣、不走样。要下足“绣花功夫”,建立健全老同志个人信息档案,动态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服务选项,让每一位老同志都能感受到量身定制的关怀。要始终坚持规则在前、程序透明、结果公示,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他强调,要努力打造核心区老干部工作的“作风名片”,使其成为展现区委形象、提升老同志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标识。要打造政治关爱的“忠诚红”,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老同志旗帜鲜明讲政治,做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表率。要打造精准服务的“温暖橙”,健全常态化走访联系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掌握老同志“急难愁盼”。要打造廉洁高效的“清爽蓝”,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堵塞漏洞。要打造实干担当的“奋斗金”,对老同志的合理诉求、领导交办的任务、局务会议定的事项,不推不拖,快节奏响应、高效率落实。要打造共情沟通的“桥梁绿”,做到耐心倾听、准确理解、正面回应、合理引导,善于做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化解矛盾,凝聚共识。
区关工委联合广外街道关工委举办“首都老兵牵手红领巾”活动
区关工委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由区关工委及广外街道关工委联合举办的“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抗战精神——薪火相传‘首都老兵牵手红领巾’活动”在广外街道兵团大厦举办。
区关工委副主任史征,区关工委副秘书长杨秀苓,区关工委社区教育专委会主任韩世和、副主任范庆妍,广外街道工委副书记王华及首都老兵、青少年等80余人出席活动。
王华在致辞中表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青少年当接过先辈们手中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续写奋进篇章。随后的节目精彩纷呈,湾子街社区首都老兵集体朗诵《不朽的铭记》,字字铿锵重现峥嵘岁月;合唱团演唱《归来》,深情诉说对英雄的思念;老兵许景刚与北京四中广外校区学生韩书悦联袂朗诵《英雄归来》,跨越代际的对话令人动容;兵心合唱团唱响《淬火成钢》,展现人民军队的昂扬斗志。活动中,广外街道茶源社区“老兵之家”红色纪念馆的展示片吸引在场观众的目光,该馆已成为西城区党员、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展示片结束后,茶源社区为“老兵之家”纪念馆的“小小志愿者”讲解员授牌,鼓励青少年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区关工委为湾子街社区、茶源社区“优秀首都老兵志愿者”颁发证书。这些老兵在基层治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续写忠诚,彰显军人本色。此次活动为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党爱国、奋发图强的种子。
秉持敬畏之心 深入学习八项规定
杨慕兰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短短600余字,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八个方面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立下规矩。时隔13年,党中央决定,在今年的3月至7月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继续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从上至下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回想13年前,我也认真学习了八项规定,但内心的担忧时隐时现,内心的不确定性七上八下,真能管住吗?回忆自己在职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同样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中,同样会因为文山会海产生无尽的烦恼,同样因为这请客那吃喝无可奈何,而这次会不会干打雷不下雨?会不会雨过地皮湿?会不会一阵风?顽疾会不会改头换面?疑虑多多,担心多多,信心不足。事实上回过头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形成了一个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八项规定是铁律,是硬杠杠,是刚性的约束,是一张“金色名片”,是一缕清风,吹散了那些不良风气。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减少了内耗,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了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等等。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层层到位,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刀刃向内,荡顽瘴、除痼疾,刹住了吃吃喝喝,刹住了不正之风,以上率下、从严从细,涵养了清风正气,提高了工作效率,抓了一大批违规人员,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内外的反映越来越好。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成败,必须一丝不苟地以上率下坚决执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持制度治党、依法治党。八项规定是我们的“必修课”“终身课”,是规范党员言行的“度量衡”,要自觉不松劲、不停步,自觉修心修行,严格家教家风,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以自己的行动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贯彻八项规定、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重要体现,期待通过学习教育能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让清风正气长存。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八项规定,自觉从我做起,以身作则,以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地生根。
作为退休多年的老同志,经过思考,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好好学习八项规定,好好学习党的纪律条例,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党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好好宣传八项规定,对身边人、对家人、对朋友依然要一如既往地宣传好,以持之以恒的精神进行宣传教育、提示提醒。三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永葆政治本色,以“银发映初心”的政治自觉、担起“清风传薪火”的责任担当,答好市委老干局提出的“四张卷”,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永远的冲锋号”,以行动书写我们党的作风转变的崭新篇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次的主题学习教育既有先进典型又有反面教材,以制度之网筑牢纪律防线,以为民初心涵养政治生态,明知纠治“四风”任重道远,依然要传承延安整风的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形成“严”的高压态势,正本清源,培育新风正气,以好的作风增强战斗力,以好的政治生态凝聚正能量,以积极的行动迎接美好的明天。
王士信: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
徐芳
在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有一位身材不高、略显消瘦,穿着朴素得体,出行时刻佩戴着党徽的九旬老人,他就是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士信。王老是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社区有口皆碑的热心人,他的家庭也是社区和谐家庭的典范。社区党委副书记徐博权在近日的一次宣讲中说道:“老党员王士信用22年的执着坚守,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是睦邻友好之力,将‘我为社区’的热情转化为常态化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王老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工作动力,也温暖了每一位社区居民。”
“感党恩,一辈子以雷锋为榜样”
1934年出生的王士信年轻时在北京市财贸学院担任教师20年,后来又在宣武修理公司工作20年,是单位的党务工作骨干。1993年退休后,王老把关怀和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积极融入社区,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王士信发现社区图书室缺少青少年德育方面书籍,便自费购买了350多册图书,组建专题书柜,利用寒暑假组织读书活动,为青少年们点亮知识之光。他还曾担任社区金色阳光协会的学习分会副会长,同时负责布贴画班的教学工作,他跑遍大半个北京城收购下脚布料作为制作材料,手把手地教大家制作布贴画。有一年,韩国青少年代表团前来社区参观,布贴画班将代表作“国色天香”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友人。
不仅如此,王士信更以爱心温暖着街坊邻里。王老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楼里80岁以上老年人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有时间就去嘘寒问暖,老人生病了,他就主动买点东西上门看望。逢年过节,他还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布贴画、贺年卡、台历送给街坊四邻。
在王士信居住的楼里,还住着一对残疾夫妻带着一个残疾女儿生活,王老看到这一户多残的家庭十分心疼,只要他们有需要,王老就会跑前跑后,至今已有12年。当孩子母亲摔倒受伤需要就医,王士信就主动帮他们去借轮椅;孩子母亲走丢了,王老就和大家一起四处找人;孩子的母亲病情加重住院,王老就带着水果去看望,得知对方想吃桔子,二话不说,赶紧出去买。每逢大年初一,王老都要邀请这一家三口到自己家中吃年夜饭。现在那对夫妻已经去世,只剩孩子一个人了,王老依旧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孩子。每到孩子生日,王老都会准备好生日蛋糕和水果,邀请她来家里共进午餐,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给孩子送去一份。
王士信尽管年事已高,退休金并不丰厚,但每次捐款他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累计捐款已达数万元。他说:“党和国家养育了我,希望我的积蓄能回馈给更需要它的人。”这份赤诚之心让周围邻里深受触动。
社区党委书记范慧到现在还清晰记得2020年2月27日,当时86岁的老党员王士信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红莲中里社区捐款1000元。王老的眼眶有些湿润,声音略带颤抖地说:“年纪大了不能上‘前线’,也不能参加值守,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做一些贡献,请一定要接受!”3月13日,他又再次来到社区捐款2万元。“我现在有退休金,生活上也没什么负担,我想把钱捐给更有需要的人。这也是我唯一表达心意的方式。”王老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奉献。
“楼门文化不能丢,板报不能缺席”
2003年开始,一块社区小黑板成为王士信的“新战场”。22年间,无论酷暑寒冬,王老每月两期的板报从未缺席。在一块小小的黑板上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用满腔热情温暖着邻里街坊,被大家誉为“板报爷爷”。
王士信年年在学雷锋日、七一党的生日、重阳节之际制作大幅剪报,宣传助人为乐、爱国爱党、尊老敬老等先进典型事迹;平时则是在楼道里书写黑板报,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社区通知,宣传好人好事。后来,王老考虑到电梯附近人来人往,还请社区协助在电梯旁开辟了新的宣传专栏。
为了让板报内容丰富实用,贴近居民需求,王士信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北京日报》《北京西城报》等都是他的“素材库”。他将剪下的资料分类整理好制成板报,内容从政策宣传、养生知识、邻里和谐到禁毒防骗等,涵盖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剪报积累得太多了,满满地摞了一桌子,装满了各种纸箱子。
为了一个选题,王士信常常忙到深夜。“父亲很热衷宣传,常常是在自己的小屋里忙到半夜,然后靠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说起这些,女儿王奕丹有些心疼,但看到执着的父亲,只得在一旁协助。
王士信出版的板报从版面设计到选题策划越来越专业,开始有人来上门请教,王老也从不藏私,把制作板报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倾囊相授。王老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只要谈到板报制作,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使不完的劲儿。
如今,王士信已91岁高龄,即便听力下降、腿脚不便、弯腰也成了困难,但他仍坚持每月出一期板报,只为守护“楼门文化不能丢,板报不能缺席”的承诺。“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王士信这份朴素的誓言在板报上凝结成文明的诗句,在邻里间吹成一股和煦的春风。
这位用岁月坚守初心的老人,用平凡善举书写着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像王士信这样的老党员,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传递正能量,激励我们用爱心温暖他人、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