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现了多个印第安盔甲,上面竟然挂满了中国的古钱币

发布时间:2025-08-28 14:11  浏览量:1

这些挂满中国铜钱的印第安盔甲,目前分别收藏在美国的几个历史博物馆中。

其作用就不用多说了,用来装饰衣服和提供防护。而印第安人本就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加上中国的铜钱,自然是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息息相关了。

主体是烟熏色的兽皮,边缘磨得发白,最显眼的是外层密密麻麻的“鳞片”——

全是中国古铜钱,外圆内方,孔洞里穿的皮绳都变成深褐色了。

有的铜钱上还能看清“康熙通宝”四个字。

这特林吉特人是阿拉斯加的黄种人部落,他们的盔甲怎么会缀着中国铜钱?

隔着整个太平洋,这里面藏着啥故事?

收藏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印第安盔甲

特林吉特人祖祖辈辈住阿拉斯加冰原上,女人们管着部落的事,谁家分多少海豹肉、

鱼干怎么晒,都是女族长说了算,男人们靠打猎捕鱼过活,手里的家伙什大多是木头削的矛、

石头磨的斧,盔甲就是几张海豹皮缝一块儿,顶多缀几片鲸鱼骨,挡挡熊瞎子的爪子还行。

印第安少女及其服饰

1581年俄国人带着铁枪铁炮过来了,说是来“找新土地”,其实就是抢皮毛。

他们手里的铁矛铁剑,咱们的木箭石斧根本挡不住,更别说那些能“砰”一声冒火的枪。

子弹打过来,身上的皮甲木甲跟纸糊似的,一箭就穿个窟窿,部落里年轻小伙子死了不少。

老人们蹲在雪地里叹气,再这么下去,家底都得让人抢光了。

特林吉特人的武器

特林吉特人手里最值钱的就是皮毛——海獭皮油光水滑,狐狸皮暖烘烘的。

俄国人的商船每年夏天都来,用铁壶、玻璃珠换这些宝贝。

可他们更想要中国的东西:茶叶、丝绸,还有铜钱。

明朝隆庆开关让海禁松了口子,清朝虽说关了海禁,广州十三行照样做着西洋人的生意。

福建广东的商船半夜偷偷摸摸出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国的铜钱就顺着这条线流过去了——先是西班牙人从菲律宾换了铜钱,带到美洲。

俄国毛皮商一看这玩意儿比银子好用,零碎交易时掏一把就够。

特林吉特人比较落后的皮甲+木甲

不用称来称去,就用它跟特林吉特人结账。

那些来阿拉斯加的俄国人和英国人,船上除了火枪火药,最多的就是中国铜钱——

这玩意儿在东亚贸易圈比银子还好使,轻重合适,一个顶一个。

特林吉特人拿皮毛换了钱,回家数着哗啦啦响,比数鱼干实在多了。

康熙年间铸的铜钱尤其多,云南铜矿运到北京,铸出来的“康熙通宝”又大又厚实。

往皮甲上一缀,比小日本的永乐通宝结实得多。

日子久了,部落里谁家铜钱多,谁家在交易时就能换回更多铁箭头、

花布,连女人们串珠子都开始用铜钱打比方——这亮晶晶的玩意儿,在冰原上比贝壳还稀罕。

铜钱攒多了,放家里占地方,部落里有个老猎人,冬天打熊时被熊爪子拍在胸口。

皮甲破了个洞,肋骨断了两根,躺了仨月才好。

他盯着床头那串铜钱发呆,突然一拍大腿:这玩意儿硬邦邦的,能不能挡东西?

就找了块厚海豹皮,把铜钱用生牛皮绳串起来,一片压着一片钉在皮甲外层,胸口、

后背这些要害地方多钉了两层,胳膊腿上也串了半圈。

穿身上试了试,不算沉,比全鲸鱼骨甲轻多了,走路时铜钱撞着响,倒像个提醒。

转年春天,俄国人又来抢海獭皮,两边在礁石滩打起来。

老猎人穿着铜钱甲冲在前头,对方火枪“砰”一响,子弹打在他胸口,他踉跄一下。

低头一看,铜钱凹了个坑,皮绳没断,人没事。

旁边的小伙子看愣了,跟着往上冲,这仗居然打赢了,没死人。

这事儿很快传开,1792年有个俄国毛皮商在日记里记:“特里吉特人的新铠甲太碍事。

子弹打上去常被弹开,我们损失了三张上好的海獭皮才撤退”。

后来他们管这叫“铜钱甲”,见了穿这甲的特林吉特人就绕道走。

铜钱甲不光能保命,还成了身份的象征,酋长的甲用的全是边缘没磨损的新铜钱。

脖子上还挂串铜钱项链,走路叮当作响,比谁都神气。

女人们也学着用铜钱装饰裙子,把旧铜钱缝在裙边,跳舞时转起来哗啦啦的。

比挂贝壳亮堂多了,谁家姑娘裙子上铜钱多,说亲时媒人都多来两趟。

展柜里的灯光照着那枚康熙通宝,绿锈斑斑的。

这铜钱原先在云南山里的铜矿里待着,后来被运到清朝的铸币局,铸成“康熙通宝”。

再后来跟着商船漂洋过海,在阿拉斯加的皮毛交易中到了特林吉特人手里。

最后被他们缝在了皮甲上。

它不光能挡子弹,部落跳舞的时候穿着它,铜钱撞着铜钱响,也挺好听。

这特林吉特人的铜钱盔甲,看着简单,其实串起了好几样东西:

中国的铸币手艺,俄罗斯人在远东的扩张,北美的皮毛生意,还有部落里老猎人的生存智慧。

别小看这一件盔甲,它把这么多地方的人和事连在了一起,这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样子——

历史的大故事,有时候就藏在这种小细节里。

至于印第安人是不是中国人后裔,这个暂时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