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一品,为何在汉臣眼中总督比尚书的含金量要高很多?
发布时间:2025-08-17 05:49 浏览量:1
乾隆当朝时的官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是“汉人地方官最高就到布政使、按察使”,意思再明白不过——汉人想混到顶,顶多只是布政使、按察使的位置。现在回头看,这话听着有点绝对,毕竟整个乾隆年间,汉族当督抚的也不是一个没有。只是你要真较真算算,还是少得可怜,顶多赶上旗人的三分之一。尤其像总督这样的肥缺,汉人能坐到那儿,差不多就是凤毛麟角了。
你说老皇帝嘴上总不离“满汉一家”,满口亲如兄弟,可偏偏满汉真能做兄弟吗?让人纳闷的是,他喊得越响,底下的人心隔得越远。总督任命这事儿,可以说是清代最能看出“满人优先,汉人靠边”的,真是把满汉关系这根弦绷得死死的。
咱再试着琢磨琢磨,为啥满人喜欢把大学士、军机大臣这类显赫职务赏给汉人(反正管点文书,出点主意),可独独对总督这张牌留了一手——哪怕把尚书都给了,到了总督这会儿,还是绝不轻易让汉人染指。说到底,还是怕。总督这活儿不是一般的地方官,是站一省或者几省,管军政、民政,手里兵马调遣、钱粮裁决,一样都少不了。明代那时候弄出总督,就是让京里头的大员,下去盯军务。这传统到了清代,变了点花样,地方化了,可说实话,总督的军事底子一点没丢。
京城里那些衙门,六部也好,别的也罢,满汉“两条腿”走路,满人、汉人都安排上,显得大气,公平。但别忘了,这种“两根杠儿”体制,皇帝也没真打压汉人尚书,品级归品级,比如雍正之后,六部尚书都算从一品,名义上没得挑。
可是你要问,尚书跟总督比,谁位置高?这就得拐个弯儿说说。其实尚书顶多是个名份,体面归体面,实权不多。总督头上加兵部尚书、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那是恩典——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虚衔”,就像大学士给太傅、太保,意思到了就行,真刀真枪的权力,还得看底下有没有兵、有钱、有户头。不过道光以后,加兵部尚书成了个官场风俗,你升了总督,大多数情况就给你加。
其实总督加不加这个没那么重要了,说穿了,就算啥也不加,你是总督,就能指挥辖区的绿营,也能管百官,这套跟兵部尚书的衔打个擦边。
闲话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总督谈不上比尚书高一截,可落到汉人身上,反倒是总督熠熠生辉。为什么呢?说白了,京城里的尚书,多多少少成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汉人尚书大多是为了撑场面,真要掌权,还得数满人。你坐在尚书椅子上,职权有限,说得比做得多,多少有点“拳头里没沙子”的意味。
而到了地方,总督这一摊子,从军政、民政、司法,一路包到对外关系,全都捏在手里。你想,皇帝惯会防着汉人,尤其乾隆那会儿,心思复杂得很,总觉得汉人靠不住;结果形成了一个怪圈,全国八大总督能做到满员全满,十五个巡抚汉人才五人占,这局面摆出来,汉臣私下不抱怨才怪。坊间都在说,汉人混官场,“天花板”就到布政使、按察使,再高没戏。
再岔一句,别以为六部尚书在皇帝眼皮底下,能风风光光,其实也就是管管“自家小花园”——本部事务而已,真要插手大事还得看大学士、军机大臣拍板,尚书多半是拿了主意过来执行,能有什么折腾?
户部、刑部这俩衙门,更是辛苦差事,钱粮、刑名都是顶头大事,一不小心就惹皇帝不高兴,罚你没商量。刑部尚书,甭管多清白,在任上不落点处分,几乎不可能。遇上大案要案,甭管你是不是冤屈,总有人把锅摞在你脑袋上。
而说到总督,咱们假设这人本分,在自己辖区里,不闹钱粮亏空,老百姓太平吃饭,不造反——这就是政绩,稳扎稳打。万一遇上水旱灾害,赈济救人手脚麻利,或是国家动兵,他协调得力,立马政绩拔尖,皇帝要是高兴了,赏个太子太保、加个大学士衔也是顺理成章。
一般说来,总督升京任尚书不常见,干脆说吧,两种活路,尚书是“朝里混”,总督是“地方做”,要培养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总督,那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千挑万选,才敢放心用。
除了皇帝谨慎外,还有个不得不说的心结:清一代,地方督抚没爆发过造反,这不是运气,而是满人“自身利益”的精明盘算。总督大多数是旗人,换今儿的话说,就是“自己人”。你让他们闹事,那就是砸自己饭碗,这份身份天然成为清朝的护身符。
汉人嘛,朝廷就始终留个心眼,怕他们人多力量大,出什么幺蛾子。老皇帝心里没那么自信,总觉得这江山非“汉人不可”,自己这个外来政权,要处处留神。倘若总督里汉人多了,就有隐患。这种时候,中央感觉敦厚还行,真遇上天灾人祸、乱局动荡,就难说公心能否守住,皇帝忐忑不安,怕这些汉人总督“有个想法”。
这就想到曾国藩了。你看太平天国闹得满城风雨,曾国藩收复武昌,咸丰皇帝乐开了花,拍着桌子说让他“署理湖北巡抚”——这算是重任。但军机大臣里有人眼睛毒,说这曾大人不过是“在籍侍郎”,拿着湘军就能收复武昌,真让他坐实巡抚,岂不是比太平军还危险?咸丰脑筋一转,也觉得不对,立马来了个调头,把曾国藩的头衔撸了。后来咸丰十年,已是朝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才不得不把两江总督给曾国藩,这份无奈其实人人心里都懂。
一句话,总督这摊子,对满人来说,“名比尚书低”,不过就事论事没啥了不起。对汉人来讲,那就不一样了,真要坐到总督这把椅子,含金量还是杠杠的。所以坊间都说,总督比尚书来得重要,其实话只管汉人适用。
至于满汉之间那层窗户纸,到底透不透明,说到底,是几百年官场恩怨、权力明争暗斗的一个缩影吧。有的人一路官运亨通,也许心里清楚到底能走到哪个天花板。有的人困守一隅,还要在野史杂谈里咂摸半辈子。也许那些藏在档案里的闲言碎语,比史书上规规矩矩的记载,更能说明汉人与满人之间,永远留在天花板上的那一点悄悄话。
不知道咱们现在再聊这些旧事,是该替那个年代的汉臣叹口气,还是该感慨那些满人“自家人才自家用”的格局。也许乾隆自己都曾在夜里想过,他到底信得过谁?或者——这江山到底是靠哪一族守来的?你说,归根结底,总督这职,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清代皇权的骄傲和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