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对话王旎】建造承载生命轨迹的温暖容器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8  浏览量:1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由建筑师王旎成立于2013年。王旎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得建筑学本科及硕士学位。作为工作室日常工作方法的精神指导,“左通右达”的名字取其中正圆融的哲学意向。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关注提取日常和自然之美,转化为通感体验,经由抽象概念到物理建造的过程,讨论“人”的身体情感与环境的内向关联,而从转化成生活方式的精神意义。

或许每个学建筑的年轻人,都曾梦想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我的工作室左通右达至今已成立12年。和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最初不过是带着好奇摸索,直到开业六七年时才慢慢开始反思,真正意识到所做之事对于我和甲方的意义,以及建筑与我的实际关系。

▲ 王旎与她的工作室入口

若用上帝视角俯瞰世界或进行创作,个体该处于什么位置?或许是命运的指引,一个接一个的个人住宅委托找到我,使我有机会直面这个问题。“人应该如何居住”这个话题太大了,每个人都不易作答,可落到具体的每个个体身上,又无比实在。人能够接触到最小单元的建筑或空间就是住宅。无论是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间,还是一栋别墅,居住者都抱有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得更舒服?在这屋子里,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我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个人的困惑,更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命题。

从2019年开始,我发现自己真正研究的课题不在建筑,而是人本身。和人的复杂度相比,物理的建造部分反而相对简单。通常我会花较多时间和业主梳理整个人生的框架,包括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多人会和我提及童年的居住记忆,比如推开窗就是一片绿色,走廊里深色的水磨石泛着光,楼上孩子跑过的“咚咚”声,或是木头门把手推开时的“吱呀”声……这些回忆碎片如同拼图般推动着我的创作——回溯他们的过往,并找到现在进行连接的锚点,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10年或20年后,这个空间该如何承载他们的生活。

▲ M住宅中心庭院▲ M住宅推开窗就是树梢围合的绿意

对每个人来说,建造都是一场“英雄之旅”,是一次对生命历程的宏大梳理。大多数人或许一生只会为自己建一次房子,毕竟建筑的寿命比人长很多。所以我总是很珍惜这样的可能性,甚至会再三和业主强调,建造是一件需要被慎重对待的事情。

对我而言,建筑的生命从建成那天才刚刚开始,它会跟着主人的生命状态慢慢“活”起来。一个房子建成十年之后,有些地方会和我当初设想的一样,有些地方也会让我感到惊喜。那些灵动的细节总能给予我新的启发。

▲ 犬之家项目与犬相关的功能空间,色彩的使用上采用犬类可以感知的鲜艳色彩

说起来,我的工作状态可以用“枯燥”二字形容。长时间发呆、独处,只为保持绝对安静,以便我能沉浸式地以自己的生命视角和能量去体会业主的境遇,想象他们所期待的空间以及能够疗愈他们的场所,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所寻找的,是潜藏在肉眼可见的表面之下,一种真实的“生活感”。

▲ 王旎常独处来沉浸式思考、体会业主的境遇

在信息大爆炸、社交媒体狂欢的时代,总有人拿着小红书上的图来找我做设计。在我看来,那些风格其实是在给大家灌输一种“这样才是幸福生活”的理念,但这个图像并没有和他们建立关系,因为没有体验过。我需要先替业主“体验”这种风格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这样创造出来的空间才成立。

我在小时候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典音乐,当时的老师和我说:“如果你想演奏好巴赫多声部,就必须去想象你的身体里有三个人、五个人在同时唱一首歌,并且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我说:“那我怎么知道别人听得出来还是听不出来?”老师说:“只要我听得到,别人就听得到。”换言之,我需要无限地与作曲家贴近,以显微镜的精度解析作者留下的每一条信息。这部分经验和我现在的工作有非常类似的地方,我所研究的对象从作曲家变成了具体的人,解析他的生命状态,想象适合他的生活,随后进行二次演绎,从而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室内设计风格和生活方式。

▲ 王旎思考建筑方案,并在建筑模型前先替业主“体验”

我希望经由抽象概念到物理建造的过程,讨论“人”的身体情感与环境的内向关联,从而转化成生活方式的精神记忆。以人作为研究核心,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和对生命状态的回应,会让我在设计上有所取舍。最近,我的甲方告诉我住了我设计的房子后,得到的舒适感是精神层面的。我非常欣慰,因为我想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问题,比如两居室变三居室,而是将人过去的情感回忆、当前的生命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三个层面,同时呈现在一个物理空间之中。

▲ Apartment55公寓改造项目二层工作室▲ Apartment55公寓改造项目从展览空间望向餐厅

要做到这一点,得先学会“藏起自己”,就像演奏古典音乐时一般“无我”,安静观察,全然投入。或许情感的流动是双向的,我做私宅这么久,几乎没有和业主闹不愉快的情况。我们会有讨论,甚至有时会意见不统一,但当对方意识到我确实是在以他的立场思考问题、以他的利弊来做筛选时,事后都会表示理解。

我最初做建筑时,对自己的定位并没有以作品为出发点,作为创作的前置条件,而是以人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想要达成的结果是超越建筑、建造本体的。建造可能只是两年、三年,甚至十年的事情,但是人的一生远远超过这个时间。

▲ M住宅室内空间以各种方式互相连通

我的项目都比较个人,所以很少在访谈中提及具体项目。由于议题本身就是人,我解答问题的方式也是直接对应具体的个人。就像跳双人舞,好坏只有跳舞的人知道,旁人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的样子,偶尔能感受到一点人文的温度。

J住宅的特别之处在于,施工期间业主只去过现场三次。虽然我的业主大多很信任我,但这么敢于“放手”的还是少见。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一旦建立就会很坚固,业主相信我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着想,深入地观察他们,捕捉其中的生活感,甚至比他们自己更懂他们需要什么。比如这位业主期待“被包裹的安全感”,我就设计了多重视线穿透又彼此围合的空间,安全而不失透气感。

▲ J住宅室内多重视线穿透又彼此围合的空间

现场中无论是材料还是空间,抑或是一个小小的坡道,也可能是窗的高度、阳光射进来的角度,我的设计处处透露着对人的关照。我不能说没有其他建筑师的宏大理想,只是对我来说,这些远没有“人”重要。

建筑师就像医生一样,不可能治疗所有的“病”。尤其对于我这种以个体为核心的创作者,我的“病灶”是个体,每个个体都如同深邃的宇宙,都是一部史诗。陪伴他们走完建造的旅程,对我而言是一场场巨大的疗愈,这种极大的成就感,是远超建造本身的。

▲ J住宅室内空间不同高度、形式的开窗与使用材料

建造的技术发展至今,几乎没有什么人类不可能在物理层面实现的建造,无非是资本能否支持的问题。如今,AI技术日新月异,我更觉得人的站位、人的视角、人的本体更加珍贵。很多人问过我是否担心AI对行业造成影响,我认为AI现在能做到的是“有中生有”,但无法做到无中生有。它似乎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它无法做到“沉默”。而事实上,沉默中可能包含了千言万语,就像一个安全空间,或许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就是让人觉得安心。这一点是人能够做到的。至少到现在,我觉得AI是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

▲ 对王旎而言,建造是一场疗愈

打动我的从来都不是钢筋混凝土这些具体的物,而是人作为原子在空间中的互动关系。我对材料也有自己的小执着:材料类似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拆到最小单位无非是水、沙子、固着剂。为了创造不同的气氛和场景,几乎每一个项目我都会从石料开始做选择,定制一款属于它的特别材料。据业主反馈,这是我实践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最终演变成我独特的设计语言,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说到底,精神世界本就是用物质搭起来的,材料就是建筑的表情。

▲ Residence LL住宅采用磨砂玻璃砖、天然黑胡桃木与水泥等多种材料,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受

我对材料没有分别心,贵的、便宜的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我更在意把现有事物重新创造和组合,从而使其诞生出新生命的过程,这对我来说更具有价值。我并没有在创造什么,只是把现存世界当中的信息、材质进行重新组合,使其焕新为回应每一个独特灵魂的存在。

▲ 王旎挑选、搭配建筑材料

我特别喜欢建筑师筱原一男,他一生建造了38个住宅。我非常欣赏他的论点和叙事。受到他的影响,我开始思考,如果我的课题是如此清晰地关于人和住宅居住空间,等到我做完38个项目的时候,就举办一个大party,请38位甲方共同前来分享建造过程中的故事。这就是我的小目标,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对于我个人和我作为建筑师的存在来说,一定是个非常特别的时刻。我的甲方都知道这件事情,并且十分期待,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写发言词了。有些甲方才华横溢,有要吐槽我的,还有要爆我黑料的,我认为那将会是一场特别温暖、难忘的聚会。

建言思想汇之王旎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