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上,光谷机器人的生态群像
发布时间:2025-08-29 08:50 浏览量:1
探索未来,与具身智能共舞。
近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东智”)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代表队的参赛作品《秦俑魂》以92.54分夺得首枚金牌。光谷东智的成功是光谷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缩影。
“光子”机器人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获得金牌
据介绍,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光谷”)已聚集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百家,涵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正以创新为引擎,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秦俑魂》比“舞”揽金
舞者化身“将军俑”,机器人身披秦俑战甲,时而击鼓、时而变换阵列,人机共舞演绎“将军击鼓,率兵奋战”的壮阔场景,赢得全场瞩目。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舞台上,9台由光谷东智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光子”与一名舞者携手上演经典舞剧《秦俑魂》,夺得群体舞蹈比赛金牌。
“光子”机器人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表演经典舞剧《秦俑魂》
本届运动会吸引了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智能机器人,围绕26个赛项、538个比赛项目展开竞技。《秦俑魂》不仅带来中国文化与尖端科技的融合之美,也成就了本届大赛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大赛评委评价,这场表演展现了光谷东智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群体协同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透露,在排练过程中,机器人常因重心不稳在激烈动作中摔倒。团队不断优化硬件和算法——加大电源与驱动电机功率、改进上下肢动作协调,最终实现了稳定而灵动的舞台表现。据他介绍,参赛的“光子”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还能识别多语种和中国方言,以二十余种表情回应互动,具备展厅讲解、商超导览、前台接待、科普教育等应用能力。
从赛场到产业,光谷东智正在探索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目前,光谷东智已形成“本体到大脑”的全栈技术体系,并通过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构建行为模型。位于武汉光谷筑芯产业园的生产工厂一期已经投产,年产能可达300台人形机器人,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
光谷机器人整体亮相央视
8月,是光谷机器人企业的“高光时刻”。不仅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斩获佳绩,还在央视频繁亮相,话题引爆网络。
8月10日晚,由光谷参与制作、全程在光谷录制的《智绘光谷·CMG 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闭幕。在微博平台上,网友纷纷点赞,称赞节目“真是大开眼界”“亮点十足”,发表评论表示“中国高科技真牛”“被机器人萌翻了”。
本次大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湖高新区等单位共同打造,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技能大赛”“主题任务挑战赛”“闭幕颁奖盛典”等。自8月4日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以来,持续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成为全民热议焦点。
光谷东智、华威科、灏存科技、诚芯智联等光谷机器人企业,多次亮相本次比赛。其中,搭载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武具身大脑”的机器人“夸父”轻松完成跳跃、多地形行走等任务;光谷东智的“光子”系列人形机器人现场打太极、指挥演奏;中国地质大学“海百合”情感智能音乐机器人用扬琴演奏《青花瓷》《浏阳河》等乐曲。
此外,诚芯智联、朗毅机器人、灏存科技展示光谷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机器人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公司产品获得了广泛关注,企业融资进程加速,未来将在光谷集聚合作伙伴,拓宽多场景商业化落地能力。”诚芯智联行业部负责人夏可说。
机器人“军团”冲出“隐形冠军”
在光谷大学园路13号的武汉朗毅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毅机器人”),一台搭载了最新量产“灵晴SR360”具身小脑模组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测试台上完成行走、避障、抓取等一系列动作,动作流畅如真人。
“这个模组可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全自主移动和稳定避障。”朗毅机器人创始人兼CEO 杨鸿城说。
朗毅机器人4位联合创始人均为“95后”,团队主要成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公司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具身智能小脑技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自动导航、自主操作等解决方案。
公司成立初期,资金与技术的双重压力压在团队肩上。关键时刻,英诺天使基金领投朗毅机器人天使轮融资。“看好企业定义具身智能底层标准的能力,其模块化具身导航产品有望成为行业基石,为未来具身智能应用提供基础设施。”英诺天使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笔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敢于在高精尖的空间智能算法等核心领域持续突破。由于掌握了多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朗毅填补了人形机器人在具身导航技术方向的空白。”杨鸿城说。
朗毅机器人参加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比赛
今年4月,凭借国内首项实现人形机器人灵活稳定导航避障的技术,朗毅机器人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大放异彩。比赛结束后,一半的参赛机器人本体企业都成了朗毅机器人的客户。
2020年,朗毅机器人蹒跚起步,目前它已占据国内自主移动人形机器人86%的市场份额,成为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光谷,机器人企业的成功不是个例。
据统计,光谷已研制发布鄂产人形机器人10款,包括启灵机器人、格蓝若机器人、手智创新、光谷东智、光谷华汇等5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覆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部件31类,涉及“大脑”“小脑”“肢体”和“感知”等各个领域,13家企业进入整机供应链,形成完整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在控制系统方面,光谷已布局智能芯片、运动神经中枢系统等领域;在感知系统方面,拥有姿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柔性光纤机器人躯干姿态感知系统等;在驱动与传动方面,具备行星减速器、滚珠丝杠、液压动力单元、伺服电驱动组件等,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逐步完善。
未来,光谷还将重点提升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惯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聚焦医疗、养老、工业巡检等领域制定场景解决方案,打造整机产品应用示范项目。
政策助力提升“大壮们”的核心技术
在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蓝若)实验室内,工程师们正在对“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进行力量和动态平衡的精细化调试”,“劳动者”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采用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算法,可负重40~60公斤并实现直膝行走。
格蓝若机器人劳动者M1进行电力巡检、运维等工作
“劳动者”系列机器人由格蓝若与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联合研发,乳名“大壮”。
“大壮”主要面向电力巡检、运维等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因变电站空间狭窄,团队发现“大壮”存在转向不便、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于是,团队把机型调整为轻量型,匹配实际应用需求。现在“大壮”已实现独立行走、负重行走、上下楼梯、爬坡、语音交互等功能,计划今年年底正式“上岗”,开启电网巡检工作。
“这些机器人在电网巡检,尤其是在高风险作业环境或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格蓝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前期,我们把区内所有与人形机器人配套的企业都调研了一遍。东湖高新区根据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
“我们是首批获得政府与企业配套资金2∶1配比资助的公司之一,政府在资金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格蓝若相关负责人说,“东湖高新区在区内帮我们对接了一些场景,协调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相关企业,这对我们开拓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光谷,获得支持的机器人企业不止格蓝若,光谷持续营造适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生态。
早前,光谷设立100亿元规模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平台共同发起设立,由长江证券全资子公司担任管理人,东湖高新区出资30%。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今年6月,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光谷揭牌成立,该中心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已建成机器人集中展示区、动作训练场、数据采集场、应用实践场,可容纳上百台机器人同时开展作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机器人款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小米、开普勒、天龙股份等20余家整机及零部件重点企业考察。
目前,光谷聚集了超一千家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企业,以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覆盖软硬件、算法等各个层面,建成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等一批算力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部分人形机器人
光谷将率先开放校园和安防场景,采购机器人一方面用于校园危险人员自动识别、学生心理辅导、千问千答互动以及老师教学辅助,另一方面用于公安城管巡查检查、重点街区安防巡逻、重要单位站岗执勤。未来,光谷将在技术策源、产业集聚、融合应用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逐步培育全链自主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打造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力量
曾经备受青睐的大模型和AIGC热度稍减,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布满机械臂和传感器的实验室,具身智能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科技领域的“香饽饽” 。
据最新统计,全国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突破45万家,覆盖餐饮配送、工业制造、医疗辅助、智能家居等多类应用场景。
在光谷,机器人技术早已突破银幕想象,融入现实生产与生活。它们有的在车间里“酿酒”,有的在工厂中“焊接”,有的在给城市地下管道做“微创手术”······这里的机器人聚焦于具体行业痛点,正加速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与日常生活。
今年5月,盛视科技华中区域总部在光谷投用,研发管理部产品负责人吴宝修介绍,公司在智慧口岸领域构建了覆盖多场景的机器人矩阵,实现24小时不间断查验,通过图像识别技术避免漏报、错报等问题,大大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深耕垂类应用,是光谷众多机器人企业的战略选择。
比如,法博特机器人聚焦智能制造、智能仓储等工业应用场景,开发专用的装车机器人。“机器人产业拼的是场景理解深度。通过3D视觉识别异形货物,我们的机器人1小时内可完成1300多箱装车作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公司今年销售额将达3000万元。
库柏特科技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打造零接触式智慧药房、机器人无人零售、香菇智能分拣机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瞄准专业‘赛道’,成功打造涵盖智慧门诊药房、智慧手术室、智慧病房、静配中心等多场景智能化解决方案。”库柏特商务经理金晟中说。
同样精彩的故事,也在其他场景上演——
中仪物联专注管道检测、维护场景,研发多款管道探测或维修机器人,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从10年前的50 万元,飙升至如今的1.8亿元;
奋进智能领跑酿造自动化和电力作业安全两大领域,其研制的酿酒机器人凭借每分钟12次的上甑精度,占据80%以上市场;
中畜智联化身“猪倌”,聚焦智能饲喂机器人研发,其产品“猪哥靓”利用AI算法对猪群24小时精准投喂,保障猪群健康的同时杜绝浪费······
从实验室的代码到工厂的机械臂,从赛事场馆的聚光灯到医院的智慧病房,光谷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光谷制造”。
“光谷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和广阔的潜在市场,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如光纤光缆、光模块、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等方面,光谷已处于领先地位。”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孟弢表示,光谷机器人企业在各自领域深耕,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发展。
本刊记者:胡 欢
通讯员:邹子聪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