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立大功?牛津大学:经常喝白酒的老年人,或有4个健康益处

发布时间:2025-08-29 10:13  浏览量:1

本文199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78岁,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平常喜欢练书法、种菜,每餐还要小酌一杯白酒。

他总说:“我这把年纪,还能吃能睡,全靠这口白的。”不少邻居听了觉得夸张,酒不是伤身的吗?但最近,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似乎给了张大爷一个“科学支撑”。

研究数据显示,适量饮用白酒的老年人,可能存在4个值得关注的健康益处。这和我们过去对“饮酒伤身”的认知似乎相悖。但真相如何?是误读,还是真有其事?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件事讲清楚。

这项研究来自牛津大学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联合开展的长期队列研究。研究团队对超过40万名50岁以上的英国成年人进行了平均12年的随访,重点观察他们的饮酒习惯与健康变化。

结果发现:与完全不饮酒的人相比,那些每周适量饮用烈酒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慢,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更低

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每天饮用20毫升左右的烈性酒(约等于半两白酒)者,在语言记忆、判断力等指标上表现更好。

研究人员指出,乙醇在极低剂量下,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的正向刺激作用,有助于维持神经元活性。但这类“益处”,有一个前提——量要小

牛津大学研究显示,适量饮酒人群在痴呆筛查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更高,尤其在逻辑推理与短时记忆方面表现更佳。

可能的原因是:乙醇在极低剂量下可提升大脑多巴胺释放,促进神经突触连接,延缓神经退化。

但要强调的是,超过每日2两白酒,反而可能加速神经退变,并显著提高痴呆风险。

轻度饮酒者(每日不超过20ml酒精)在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上表现更优:

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水平更高

血压波动更小

心率变异性更强(反映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更好)

这类作用与“酒精促进血管舒张、改善微循环”有关。但一旦饮酒量超过每日标准,血压、血脂、心率就可能出现波动甚至恶化

不少老年人食欲减退、胃口差,适量饮用白酒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开胃、促进消化。尤其在冬季,白酒还能带来短暂的“热感”,对寒性体质的人群有一定缓解作用。

但这类效应仅限于每日1两以内,且不能空腹饮酒,否则容易刺激胃黏膜、引发反酸或胃炎。

研究发现,适量饮酒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参与家庭聚会或朋友聚餐,这类社交活动本身对认知健康和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

而孤独、社交隔离被多项研究证实是“老年痴呆症”与“抑郁障碍”的重要诱因。适度饮酒作为社交“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心理韧性。

如果你看到这里,已经在心里给白酒“平反”,那还需再提醒一句:所有潜在益处都建立在“适量”这个前提上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安全饮酒限量为: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2两白酒)

女性不超过15克(约1两白酒)

而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饮酒。以下人群应完全避免饮酒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胰腺炎等慢性疾病者

服用降压药、镇静药、抗凝药等特殊药物者

有饮酒过敏、酒精代谢异常(如ALDH2缺乏)者

曾有酗酒史或家族中有酒精依赖病史者

老年人本身肝肾功能下降,酒精代谢能力减弱。同样是喝一两白酒,年轻人可能无碍,老人却容易醉酒、跌倒,甚至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因此,“喝不喝”不重要,“合不合适”才关键。

如果你或家中老人有饮酒习惯,建议定期自我评估以下3个信号:

喝完酒是否容易头晕、心悸、脸红?说明酒精代谢能力差,可能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

饮酒后是否失眠、脾气暴躁、第二天记忆模糊?提示大脑对酒精敏感,可能存在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是否逐渐从“喝一点”变成“必须喝”?警惕心理依赖,需尽早干预。

如有以上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做评估,必要时可做相关基因检测与肝功能检查。

这项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并不是为白酒“洗白”,也不是推翻传统饮酒健康观,而是提供了一个更细化、个体化的视角。

适量饮酒,可能对部分老年人有益;过量饮酒,对所有人都是伤害。

如果你本身不喝酒,那完全没必要因为“喝白酒有益”而去开始喝;但如果你喜欢小酌一杯,也无需因“酒伤身”而过度焦虑。

一切取决于你的身体条件、饮酒方式和生活规律。

科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帮助我们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参考资料:UK Biobank数据集,牛津大学认知健康研究中心发布,202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