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立足行业根脉 涵育工科人才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5-08-29 11:42 浏览量:1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的优势竞争力。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立足行业根脉,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主动改革,以课程建设、经典阅读、学科竞赛、数字人文为发力点,多措并举聚合力,涵育工科人才人文素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课程建设突出学科融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担长沙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重点工作,开设全校公共必修课“大学应用语文”“写作与沟通”,每年覆盖学生近万名。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专业属性,结合理工类高校学生需求,为水利、交通、土木、经管等学科专业开设“水利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财经写作”等特色课程模块,特别是将“工程文书写作”作为主线,持续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工程文书规范意识,并将“工程报国”的理念贯穿始终,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到具体的写作、沟通、社交礼仪等教学内容中,将科学精神、理性意识和逻辑思维、写作表达与审美鉴赏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写作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思路还带动了全校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担的“中华诗词之美”“电影与幸福感”两门线上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选课人数超2000人,利用线上跟名师自学、线下由教师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对高水平公共选修课的需求。
经典阅读厚植人文底蕴
“四个十”工程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阅读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扎实创作能力、广阔学术视野的创新路径,其内涵是鼓励本科生“每年阅赏十部经典名作、撰写十篇原创作品、聆听十次学术讲座、完成十次专业实践”。以“经典作品分享会”“金岭读书会”“文学品评会”“传媒绘世会”为代表的“四会”特色育人品牌,搭建起系统化、多维度、参与性强的阅读推广平台,推动阅读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支点。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以书为媒,师生对谈,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和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书香盈满校园,成为长沙理工大学一抹富有人文情怀的温暖亮色。经过长期实践,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学术视野不断开阔,实践能力持续锤炼。
近年来,学院以公共必修课教学为路径,发动教师团队力量,向全校学生推荐经典通识书籍,并要求他们撰写阅读报告,每学期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通过经典阅读,涵养工科学生人文素养。
学科竞赛熔铸人文精神
一是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实现人文素质类竞赛覆盖全校学生。二是创新课堂教学、竞赛指导与创新创业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学生将人文素养转化为创新成果。三是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和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写作与沟通”等课堂为师生互动交流的阵地,号召师生“结对子”,参加人文素质类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的国家级别、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200余项。多数获奖的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质课堂上受到任课教师的鼓舞与感召,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师生实现双向奔赴。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加强学科交叉与文工融合,许多文科学院的学生加入理工科竞赛团队,为其提供文化滋养与精神动能。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交叉学科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百余项。
数字人文重塑通识教育生态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征与新要求,探索“科技+人文”的改革路径,将科技伦理、工程美学、创新文化等人文要素深度融入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构建人文与科技相互滋养的育人生态。在“写作与沟通”课程中设置数字人文模块,利用“AI写作+师生批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在“中华诗词之美”等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利用“学习通”等平台的数据统计、知识图谱等功能,实现课堂管理智能化、课程内容科学化。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注重技术的应用性与专业性,以技术为媒介重构“人—文化—社会”的关系,既通过VR/AR、大模型等技术激活文化基因,又以哲学、伦理、美学等课程锚定技术的人本价值,帮助工科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兼具批判力、创造力与数字素养的“新通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