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学校的“十二宗怪”——当教育场域变成行政秀场
发布时间:2025-08-29 12:17 浏览量:1
基层学校的“十二宗怪”——当教育场域变成行政秀场
一、把镜头拉到一线县城中学
早晨 7:30,全校 128 名在编教师,打卡机前排起长队。
排在最前面的 5 位,今天没有课;他们 8:30 要去教育局开“课程建设推进会”。
排在最后面的 45 名女教师,今天满课 4 节,晚上还有晚自习。
下午 5:30,工作群发通知:“全体教职工 6:00 集中会议室,学习《新时代师德师风十不准》,会后签承诺书。”
晚上 8:00,会议结束,灯光熄灭,教学楼里传来学生背诵声——那是唯一还在“上课”的声音。
二、“十二宗怪”全景图
1. 领导占 60%——校领导 1 正 6 副,加 3 名专职副书记,再加各处室主任、副主任,行政岗占编过半。
2. 女教师占 90%——招聘门槛“本科即可”,男教师嫌钱少、事多、晋升窄,年年招 10 个走 8 个。
3. 高级职称都是领导——正高 5 人:校长、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政教主任。
4. 绩效最高也是领导——绩效方案由行政班子起草,向“管理效能”倾斜。
5. 承诺书越签越多——师德、安全、防疫、双减、防溺水、防诈骗……一年 30 份。
6. 管理主抓考勤——指纹+人脸+随机视频抽查,缺卡一次扣 50,迟到 3 次全校通报。
7. 考核优秀都是领导——年度考核 A 档 20% 里,行政占 80%。
8. 满勤奖都是领导——领导出差算“因公缺勤”,不计缺卡。
9. 有事没事都开会——周前会、教研会、班主任例会、安全会、家长会、迎检会,一周 7 场。
10. 激励靠口号和大饼——“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今天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11. 上课最少的是领导且是副科——副校长一周 2 节心理健康,书记一周 1 节劳动教育。
12. 双休难实现——周六“自愿托管”,寒暑假各留 10 天“教师成长营”。
三、怪圈是怎样炼成的?
1. 编制失衡
教师法规定“师生比”达标即可,却没限制“师管比”。行政岗无上限,导致“官多兵少”。
2. 评价指挥棒
职称、绩效、评优标准由行政部门制定,天然向管理者倾斜。
3. 责任下移
校园安全一票否决,校长把压力转给中层,中层转给班主任,班主任转给家长群。
4. 男性逃离
收入天花板低、行政通道拥挤、社会期待高,男教师“用脚投票”,女教师成为绝对主力,进一步固化“行政—教学”二元结构。
四、谁在买单?
• 学生:副科被挤占、活动流于形式,真正上课的是“满课时”的年轻女教师。
• 家长:微信群 24 小时待回复,假期托管费、资料费层层加码。
• 一线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填表、周末培训,职业倦怠期从 5 年提前到 2 年。
五、评论区补充的“第十三怪”
@橙子老师:领导巡课拍照发群,配文“课堂秩序井然”,转身就走。
@阿锋:上级检查前,全校停课大扫除,学生成了“临时保洁”。
@小晴:课题、论文、优质课评审,评委就是本校领导,闭环操作。
六、如何破局?三条小建议
1. 编制“天花板”
教育、人社、财政联合核定:行政岗不得超过在编教师总数的 15%。
2. 评价“倒挂钩”
把“上课节数”“学生满意度”设为职称、绩效硬指标,行政人员必须达到一线教师平均值。
3. 技术“减负”
统一校园数据平台,一张表多头复用,减少重复填表、重复签字。
七、写在最后
当学校成为“小衙门”,当教师成为“填表机器”,当学生成为“迎检道具”,教育的灵魂就被抽离了。
基层学校的十二宗怪,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而是一整套系统层层加码的结果。
唯有把“上课”还给老师,把“成长”还给孩子,把“管理”变成服务,校园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