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昊|巷遇流水桥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5  浏览量:13

泉州的朋友很热情,一口气将融媒体栏目《巷遇》的每期视频都分享给我,还推荐《巷遇·泉州古城百巷》一书。

“巷遇”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巷是“空间”,遇是“人间”,充满着空间与人间的关系。朋友还问我,网上的一幅“广陵古城深巷泡桐飘香”红得出圈,我竟不知在哪条小巷。

于是,一日午后也想“巷遇”一下,这棵坐落于广陵路东段流水桥的泡桐树。这棵泡桐树栽植于20世纪70年代,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它凝视着小巷的四季更迭,守望着广陵路的世事变迁。已是初夏季节,泡桐树上铺满了一张张像葵扇一样的叶子,层层叠叠,几乎没有留下缝隙,远远望去像一把巨大的伞。巷子里的过堂风,带着淡淡的泡桐花香,飘满了整个流水桥。在扬州车马少于船的时代,这里有流水湍急的河,河面上的桥便叫作流水桥。传说明朝将领常遇春曾在此饮马。

我们的古城,能够护住古巷里的一棵树,并非易事。 一棵泡桐树即便再普通,也是锚固在一个具体坐标点上独一无二的“精灵”。流水桥是多条巷道的组合,石将军巷、大双巷、报恩寺巷、崇德巷均与之相交。护住这一颗泡桐树,就护住了它根系所及的泥土和地形。它向上延展的是天空,穿过树冠的是光和风,停留在树梢上的鸟和树下驻留的人相依相伴。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明朝时期的潺潺流水早已消失,明崇祯年间工部司务郑侠如所建的“休园”也不见踪迹,只留下这交错综合,五六十米就分叉的小巷。

我想,从空间的角度,街巷四通八达,构成了城市风貌。从人的角度,街巷像神经系统,通过名人故事,传递着城市文脉气质。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一名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在“天”、草树在“地”、寄奴是“人”,通过“寻常巷陌”,串起了“天、地、人”的关系。

流水桥的泡桐树镌刻着时间、记忆与情感,是可触摸的“绿色编年史”。去烟火之处,寻古城记忆。如今的“巷遇”不仅是街头巷尾、街坊邻里、街谈巷议、走街串巷……,也是树、小巷、古城的共存共荣,更是焕新身姿,重新出发“与古为新”的古城新天地。

当我们将街道肌理、人本尺度、市井烟火三者有机结合。当我们更加重视历史底蕴形成的多重年代记忆的风貌特征,从生活需求和旅游需求出发,利用街巷条件形成立体多维的视觉感受,构建沉浸式的市井烟火氛围,保持最传统的风貌,赋予最澎湃的活力便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