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觉醒的时候,往往会放下三样东西,你是吗
发布时间:2025-08-29 17:43 浏览量:2
文/唐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段极富禅意的场景。
扫地僧见萧远山、慕容博二人缠斗数十年,终至两败俱伤,只淡淡说了一句:“唯有放下争斗之心,方能解脱。”
二人起初不解,直至濒死关头才蓦然醒悟:半生执念,不过虚妄。
果然,当他们放下仇怨、我执和分别,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新生。
人生许多时候何尝不是如此:
觉悟并非突然懂得更多,而是毅然放下曾经紧握的;不是向外寻求答案,而是向内褪去不必要的负累。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觉醒,往往不是因为他拿起了什么,而是他放下了这三样东西。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往往不是外界怎样对待他,而是他自己怎样看待自己。
比如:别人一句无心评价,就反复咀嚼、难以释怀;
事情稍有偏离预期,便自责懊恼、觉得一切应该按自己的设想进行;
与人合作时总想占据主导,无法容忍不同意见或做法。
这种对“自我正确”的执着、对“必须如我所愿”的渴求,就是“我执”。
我执越重,人就越容易陷入焦虑、抱怨和孤独。
有一个真实的企业案例。
2015年,某知名手机品牌创始人坚持认为物理键盘才是用户刚需,拒绝全面屏趋势。
团队多次提议尝试触屏创新,他却一概否决:“我做这行几十年,难道不清楚用户要什么?”
结果不出两年,品牌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最终黯然退场。
直到后来接受采访,他才坦言:“曾经输给的,不是对手,是自己的认知枷锁。”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一个人只有放下对自我视角的固执,才能接纳不同信息、顺应变化、真正成长。
觉悟,就是从“我必须正确”走向“真实比自我更重要”。
人之所以活得累,常是因为把幸福建立在外部评价和结果之上。
比如:工资涨了才觉得有价值,被别人夸了才感到开心,项目成功了才认可自己……
一旦外界反馈不如预期,人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崩溃。
但其实,外在得失从不能定义你是谁——它只是你行走世间偶然遇见的风景。
作家毕淑敏讲过她一位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曾是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年薪百万,却在一次重组中被调岗降薪。
她一度崩溃,觉得半生奋斗尽付东流。
直到有一天,她路过一家花店,看到一位包花女孩一边哼歌一边修剪枝叶,脸上是从容淡淡的喜悦。
她忽然被击中:“我一直以为成功是职位和收入,却从没问过自己:是否真的快乐?”
她后来辞职开花艺工作室,收入不及从前一半,却常说:“现在才感觉真正活着。”
这不是鼓励人人都辞职追求浪漫,而是说:只有放下对外在标签的执着,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真正走向觉悟的过程,是不断放下外在追逐、回归本心的过程。
当你不再被得失左右,你就真正获得了情绪的自由。
人本能习惯分对错、判高下、贴标签——这是“分别心”。
但它也是隔阂、对立与矛盾的开始。
比如: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好、自己的圈子更优秀、自己的价值观更正确……
一旦陷入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人就容易变得狭隘、批判,难以共情。
而觉悟的人,往往消融了这种分别。
他们不以身份识人,不以表象断事,能够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理解每一种存在。
学者周国平曾在书中写过一个真实经历。
他有一次在山区采风,偶遇一位百岁老婆婆。
她没读过书,一辈子没出过大山,却说出让他铭记至今的话:
“山上的树,有的开花,有的结果,有的只是长高——但它们都在一块土地上活着。人也是这样,谁也不比谁更高贵,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罢了。”
这种透彻的平等心,就是一种深刻的觉悟。
《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真正觉醒的人,不再用分别的眼光看待世界。
而是以一体之心,接纳苦乐、包容异己、拥抱无常。
指的是人只有褪去对外相的执着、对自我的固守、对分别的认同,才能回归本质的自由。
很多时候,觉悟并不遥远。
它不在深奥的经典里,也不在遥远的彼岸。
它就藏在每一次放下之中——
放下“我执”,才能轻盈转身;
放下“得失”,才能心无所惧;
放下“分别”,才能与万物同心。
不必着急一夕顿悟。
真正的觉醒,是一个不断放手、不断回归本心的过程。
当你不再紧握双手,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